五年的迈迪,在无数的摸索碰壁之后,终于有些看清了前行的道路和方向,只是同时,也到了进化脱胎的一个节点,问题纷繁复杂,但归根结底是迈迪需要从个人机体向组织行为转变。这个转变成了,则一马平川,不成,就还需要积攒酝酿,等待下一次的破茧。
随便说个例子,比如最近正在跟的一个案子,客户和我们不经意间就形成了一个2X2的沟通网络,就是客户有两个关键人,和我们的两个合伙人,形成了相互交错的信息交流渠道。形成自然有形成的原因,比如项目性质的多样性、潜在的工作量,以及必要的角色扮演等等,并且我和我的同事,都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独当一面,这个案子的最终走向,并不会因此而改变。然而结果的美好,依靠的是我和同事的个人能力,和迈迪这个组织,没有太大的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没有一个明确的组织流程来处理,当项目的关键联系人无论是客户还是迈迪,发生变化,应该如何行动才能保证信息的延续性?
一个项目不会有问题,个人的沟通能力完全能够胜任,但其间依然会出现不必要的小冲突、可以避免的信息衰减或误解等等。一个项目如此,多个项目呢?而扩大并行的多个项目的能力,却正是我们实现公司和个人所有目标的唯一途径。
五年的摸爬滚打,锤炼和提高的是迈迪的个人成员的能力,个人品质上的闪光点,加上谦虚的态度和学习精神,使得迈迪能够越过基本的生存线。但团队成员的团结与一致,却并不等同于团队就具有强大的能力,是否能迅速将个人能力转换为组织能力、是否能大规模的拷贝作业模式扩大规模,是衡量团队能力的关键指标。
我一直认为,好的组织,是有生命的:它会进食,自动寻找客户;会生产,自动根据客户需要提供产品;会进化,不断地扩张。即使在产品无形的服务产业也并无不同。我想象的迈迪,是能够具有一条无形的生产线,客户从一端进入,经过初步沟通、甄别筛选、需求确认、建议书递交、建议书跟踪、方案陈述、报价处理等各个环节,进入正式服务阶段,最后完成于服务质量回访,产生二次订单。
生产线的基础在于流程和制度,迈迪的每一个合伙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整个生产线的所有环节。而现在需要的,是将个人的智慧,还原成标准的步骤,然后固化在组织的行为中,而现有的个人,可以管理某一条生产线,或者管理所有生产线的某个环节,这样才能形成组织的整体能力,赋予组织自动运转的生命。
知识不是财富,知识分解固化成流程才是!这是我参加一次ERP软件系统会议时听到的一位客户的发言。在迈迪的现时现日,深以为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