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孩子教育孩子兴趣学琴日记作文培训 | 
					分类: 我的四个文件夹:孩子产业 | 
下雨后的知了和牛蛙
下雨后,
有一个叫xx公园的地方,它那里的知了和牛蛙组成了一个小乐队,
有知了“zizizi”
有牛蛙“mumumu”
还有“咕咕咕”的叫声
让人听了很烦,就像噪音乐队
知了在树上叫
牛蛙在树林里叫
“咕咕咕”的声音在深草里叫。。。。
蝉蜕让我很好奇
一个掉进了小沟里
还有一个我把它带回了家。
小朋友六岁的时候,口述了上面一段话,老妈一字没改,笔录下来,只是把它分分段,就发现是一首小诗。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因为他们感觉敏锐--有专家研究过,孩子的味觉,都比成人要敏锐20%,口味重的,都是成人---表达起来也是浑然天成。
孩子学艺中,基本功的练习,专业的训练当然很重要,但在这过程中,如何保有孩子的天然的灵性,对家长和老师同样是挑战。老教授说,音乐中的技巧都是为乐感服务的,基本技巧的训练中,要保护孩子的兴趣和乐感。老教授很遗憾的谈到一位乐感很好的孩子,被他爸爸逼着练习手指基本功,后来逆反到彻底放弃学琴。
学琴的目的是为了弹奏好听的曲子,自古曲子好听和画好看,没有一定之规。专业的训练,如果以过于刻板的形式进行,常常也磨灭了人的灵性。
一位很专业的老师推荐他的朋友,一位演奏者的CD给我们听,我问他怎样好听法,他的回答很有趣:
“我在冲凉,他在客厅里弹起来了,我就在冲凉房听啊听。。。怕打断他,就一直没出来”。他自己也说:
“我们是科班出身,所谓的学院派,总是讲究技巧啊,格式啊,规范啊什么的,这位朋友从小弹理查德什么的小调,在我们看来是“野路子”,但是很灵活,很能打动人。
技巧的学习,基本功的学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觉,专业的培训,是为了让孩子的天然灵性插上翅膀,可能是家长和老师,在孩子学艺过程中要把握的尺度。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艺术、音乐绘画的评价标准,都有这样的特点。小朋友三年级开始正式写作文了,老师学校也在开始做一些技巧培训,如何写人,写事,如何连缀好词好句。。。文章技巧的培训,也有这样的问题,专业化、学术化、系统培训之后,字词句篇很严谨了,合乎规范了,绝妙的好文章也就没有了,故此,中文系能成作家的,不一定多,而很多门外之人,比如先一辈的鲁迅,就是学医出身,现在的韩寒,就是大学都没读完。
最近一次的写公园,小朋友多了一些好词好句:
--清che的湖水,yin出了蓝天、白云
--湖边有几棵大树,xia天的时候,大树长着绿绿的叶子,yin在湖水中,像给湖水披上了绿衣。
--xia天的中午,太阳晒得湖面闪闪发光
--秋天的时候,落叶落在湖水中,像一条条小船
。。。。。
还是非常喜欢她最初的那篇小文:
下雨后的知了和牛蛙
下雨后,
有一个叫xx公园的地方,它那里的知了和牛蛙组成了一个小乐队,
有知了“zizizi”
有牛蛙“mumumu”
还有“咕咕咕”的叫声
让人听了很烦,就像噪音乐队
知了在树上叫
牛蛙在树林里叫
“咕咕咕”的声音在深草里叫。。。。
蝉蜕让我很好奇
一个掉进了小沟里
还有一个我把它带回了家。
老妈的点评:
--这是一首自然而充满了童趣的小诗,音韵流动,自然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语感很好;
--不单只有语感,还有气氛,树上的知了,树林里的牛蛙,深草中的不知名的“咕咕咕”,高中低,三个层次,自然的组成了饱满立体声;
--不单只气氛有趣,几行字的描述:下雨了,从听到各种声音,到发现各种声音的来源,到把“它带回家”。。。这个层次无比吻合孩子心灵感受自然的过程,是不假思索的本能,如同一个愉快的邀约,从专业的眼光看,又吻合文章需要的“起、承、转、合”。
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五十岁能做到,孩子凭借她的天性,也“自然成文”做到了,何谓“天籁”,此谓“天籁”。
在兴趣学习中,我们要做到的,不是去摧毁和逼仄他(她)原初天籁的世界,而是发掘并帮她点化她天赋的珍宝,让她的人生呈现出,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设想的斑斓色彩和无限生机。
前一篇:孩子学艺,基本功最重要
										后一篇:考级不考级,这是一个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