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
“至”,朱熹注释“至,疑当作志”,也就是“立志于”的意思。“不至于谷”就是不志求俸禄的意思,也就是不志求为官的意思。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经过三年学习,其志向始终不在官禄,这样的人难得啊。”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为学之久,而不求禄,如此之人,不易得也。”就是说历来大多数求学者,都有着“学而优则仕”的想法,本章所提倡的则是求学不应以仕为目的,而应该志在圣贤才对。
自古以来,对于本章的解释一般情况下都引用朱熹的这种注释,也就是将“至”理解为“志”。有一些版本的注释将“不至于谷”解释为当不了官,将本章的内容理解为“学习了三年时间,还达不到为官从政的水平,是很少见”,意思就是认为古人治学三年为一个阶段,通过努力学习就可以成为治国安邦的人才,也就可以为官从政了。对本章另有一种解释,认为本章的意思是“学了三年还达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这两种解释目前都比较少见,主要是解释上多少都有些牵强。
缠中说禅对于本章有完全不同的解读,首先是句读,他认为历来的句读错误是对本章理解错误的根源,本章正确的断句应该是“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不至”,就是没有达到尽善尽美。这里的“榖”则应该解释为“生、活着”的意思。“易”是改变的意思。他给出的本章的白话直译是这样的,孔子说:“多年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虽然不能达到尽善尽美,但能对‘圣人之道’的‘学’达到一生不退转的位次,这才算是‘学’有所得啊。”让人耳目一新,也非常合理,很值得学习体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