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笃信好学”,朱熹注“笃,厚而力也。”钱穆先生对此的注释是“信,信此道。非笃信则不能好学。学,学此道,非好学亦不能笃信。”首先解释清楚了不论是信的,还是学的,都是“道”,也可以理解为“先王之道”。笃信与好学又是相辅相承的,缺一不可。
“守死善道”,钱穆先生的注释是“能笃信,又能好学,然后能守之以至于死,始能善其道。善道者,求所以善明此道,善行此道”。意思就是能笃信,又能做到好学,然后终其一生坚持信仰不动摇,才能称之为善道者,所谓善道者,就是即完全掌握、了解了道的真谛,又善于将之践行运用之人。有一种不同的解释将“守死善道”理解为“守死于善与道之二者”,就是将此处的“善”理解为名词善良的意思。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坚定(对道的)信念并能努力学习,终其一生坚持对道的信仰不动摇,并践行之。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邦国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于本章的前两句还有这样的注释,“盖守死者笃信之效,善道者好学之功。”之所以能至死不移就是因为对道的坚定的信仰,之所以能善于运用、践行道,其基础则于对于道的努力学习。
合理的保护好自己也是善于将道运用于现实的表现,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对“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一句话还有这样注释的,“然君子身居其邦,义不可去,有见危而授命者,亦求善其道而已。此皆守死善道。盖守死者,有可以死、可以不死之别。必知不入不居之几,乃能尽守死善道之节”。君子虽然应该懂得明哲保身,但义之所在,亦在所不辞,故孔子还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朱熹对于本章的最后两句做了这样的注释,“世治而无可行之道,世乱而无能守之节,碌碌庸人,不足以为士矣,可耻之甚也”。身处太平盛世,而无才能施展于世,自然会贫困且低贱;身处危邦乱世,却不能坚守为人处世之道德底线,富贵加身可想而知;怎能不感到羞耻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