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先代之遗文、古籍等。也有人认为就是指具体的《诗》《书》《礼》《乐》
“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信”,以实之谓信,即有诚实的意思,也包括诚信的含义。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分别是典籍遗文、道德行事、忠诚和信誉。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了程颐夫子的话,“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就是说孔子教导弟子的主要内容就是学文和修行,在此过程中必须心存忠信,也就是以忠信以根本。所谓学文不是简单的学习先代之遗文古籍,死记硬背,皇侃的《论语义疏》中对于什么是文是这样注释的“典籍辞义谓之文”,也就是说先代之遗文古籍中所含义理才是真正的文,所以学文是要掌握古籍中的道理。“行”就是“文”在生活中的落实和体现,也就是表现出来的德行,它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是德行的表现,其中又以“忠信”为根本。
之所以说“忠信”是根本,这是因为从古到今人们普遍认为能做到“忠信”的人必定是意志坚定,自我约事能力很强的人,下定决定必定有毅力坚持下去,所以才会有“忠信之人,可以学礼”的说法。
另,本章四教一般情况下都认为是有先后次序的,也就是先学文,然后修行。这与《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先后次序不一样,《论语正义》的解释是“此四者(这是指本章的四教),皆教成人之法,与教弟子先行后学文不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