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约”,在这里是穷困的意思,“泰”则是富足的意思,也有奢侈的含义。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对于圣人、君子、善人及有恒者,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或引用他人的话,分别是“圣人,神明不测之号;君子,才德出众之意;有恒者,不贰其心;善人者,志于仁而无恶”,对于其高下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是这样注释的,“人若有恒,三人行,必可有我师,积久为善人矣。善人不践迹,若能博文好古,斯即为君子。君子学之不止,斯为圣人。有恒之与圣人,相去若远,然非有恒,无以至圣”。有恒心毅力的人,通过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日积月累积,就会成为一个善人。
“善人不践迹”出自《论语•先进篇》孔子对善人的评价,意思就是善人经常不按照圣贤们已证实可行的修养心性的方法、路线去做,钱穆先生的意思是如果善人能改正此不足,能博文好古,就能成为一名君子了,君子学之不止,就能达到圣人的水平。虽然仅有恒心毅力的人距离圣人相去甚远,但是要成为一名圣,有恒心毅力则是必然条件。
本章有先后两个“子曰”,朱熹怀疑第二个“子曰”为衍文,所谓衍文就是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也有人认为此应该是独立的两个章节。有学者则认为这两句话可能是不同时期所说的话,但是意义上有相互补充的作用,故应该不属于衍文。
对于本章的解释见过一种比较少见的看法,认为“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所表达的是“亡”与“有”,“虚”与“盈”,“约”与“泰”之间是不断的转化,相互关联的。“难乎有恒矣”应该断句为“难乎,有恒矣!”,意思就是在亡与有,虚与盈,约与泰的状态不断变化过程中,对于人的恒心毅力从不同的方向不断的进行着考验,所以要保持一个人的恒心毅力是非常困难的事。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则是“从没有到有,从空虚到充实,从穷困到富足(不断的转化),人的恒心毅力能保持不变是非常困难的”,这样解释也很有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