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播理论—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媒介演化与社会

(2022-10-12 10:21:21)
标签:

教育

文化

历史

分类: 学习

传播理论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群体与组织

 群体与组织的异同

同:多个人构成,复杂的关系。产生了超越人际关系的新的关系与特征——微博

异:

-组织具有明确的范围与结构

-组织具有明确的目标

-组织具有明确的分工

-组织具有明确的规则

 

 

乌合之众还是群众?

·勒庞:《乌合之众》(the crowd1895),群体心理  同一法则

-匿名

-情绪与行为的模仿与暗示——气功热

-显性个性消失,服从于说服与暗示——气功热

·塔尔德、帕克:群众(crowd)和公众(public);

-围绕情绪/问题形成,非理性/理性

·布鲁默:群众(聚众)、大众(mass)和公众

-大众来源广泛、匿名、原子化(彼此缺乏联系)、行动

从乌合之众到聪明的暴众

·李普曼与杜威关于公众的不同观点【杜威:公众可以做出理性的判断,但需要足够的信息和足够的时间】

·Howard RheingoldSmart Mobs2002——快闪运动

-通信技术带来合作的可能

·Clay Shriky,《人人时代》

-承诺、工具、协议

·新社会运动、维基百科、开源软件Linux与字幕组

 

三、小群体传播与社会网络

群体的类型:

·初级(首属)群体      家庭  邻居   朋友

-面对面

-亲密性

-提供社会支持

·次级群体       熟人(我们)

 

群体传播的功能:

·小群体与个体的服从

·群体为个体提供共享的社会实在(social reality

·群体产生一定的价值观

·个体产生群体身份认同:我们VS.他们

 

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

·1940年《人民的选择》研究偶然发现

·1944-1955年的意见领袖研究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人际网络中积极地向他人传递信息产生影响的人

-与被影响者基本属于同一阶层

-只在某些特定领域上具有权威性

-具有通过适当的媒介把本群体与群体环境的对应部分联系起来的功能

-易接近

-多数情况下影响大于大众传播的影响

社会网络与传播

·从社会网络的观点来看,意见领袖是把不同小群体连接在一起的“桥”

社会网络中的传播

·小世界理论

·弱连接的优势

·结构洞理论

 

·小世界理论——六度空间理论

·弱连接的优势

·结构洞理论

 

四、群体思维

群体传播的黑暗面:群体思维

·前提假设

-群体中存在产生高度凝聚力的条件

-群体问题的解决基本上是一个统一行动的过程

-群体和群体决策通常促使复杂

·促进群体思维产生的三个条件

-决策群体具有高度凝聚力

-群体所在环境的结构特征:群体与外界隔绝,缺少公正的领导,缺乏决策的明确程序,以及群体成员背景的同质化

·内部和外部环境所产生的压力。

 

群体思维的症状:

·对群体评价过高

-不可战胜的幻觉

-对群体品德的信仰

·封闭的思维方式

-对其他群体的刻板印象

-集体合理化思维

·追求一致的压力

-自我审查

-全体一致的幻觉

-自我任命的心灵警卫

-压制持异议者

 

如何预防群体思维

•必须严格监督和控制

-建立一个议事委员会:能够对始终 存在的政策风险建立起事先      的监督机制;建立起 参与决策的动机;把个人的命运与群体命运联系起来。

•鼓励群体内成员对错误的做法大胆叫停

-提出疑问:避免成员产生“自己的反对意会群体工作”的观念;在没有我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之间,应该不断地进行否定和争论;对理所当然的前提进行质疑。

•允许反对意见存在

-保持负责任的反对者:允许反对者在群体存在;不要轻视行动过程中的道德倾向;了解群体中个人对伦理问题的担心。

•在一致同意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之间取得平衡。

-改变决策的规则:减少群体中少数派所承担的压力;防止产生出次级小群体;善于从多个角度向成员们说明决策的好处。

 

五、较大的社会群体与流言传播

流言与谣言的区别

·《辞源》:

-流言:(1)散布没有根据的话(动词);(2)带有诽谤性质的话。

-谣言:(1)民间流传评议时政的歌谣;(2)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流言有自然产生的,也有人为制造的,但大多与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而谣言则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

 

流言研究的四种视角:

·线性范式

·心理学范式

·社会学范式

·诠释学范式

 

I. 线性范式

1902年由斯德恩(William Stern)开创

1940年代阿尔波特和波斯特曼(Allport and Postman)的流言研究:

-流言传播的机会=个人的关注程度×事件证据的模糊性

- Leveling(削平)

 -sharpening(锐化)

-assimilation(同化)

1952年至1954年研究传单效果的里维尔计划 (Project Revere)

评价:流言的病理学范式,行为主义传统,线性传播流模式

 

II. 心理学范式

心理分析

-荣格在1910年分析了一个女子学校中师生关系的流言。

-荣格:流言之所以被传播,是因为它契合了某种早

已“存在于空气中”的东西

社会心理学

-费斯廷格:流言产生的原因是群体的认知不协调

 

III.社会学范式

•从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的角度来研究流言,并注重研究流言产生的社会环境

•涩谷保(Tamotsu Shibutani):流言是临时的新闻。它是在环境模糊时,群体根据已有的信息碎片,对事件意义的建构。

DiFonzon & Bordia:流言的动机与功能

-动机:发掘事实、发展人际交往、提升自我

-功能:意义建构、社会认知、社会问题解决

-精神口香糖

 

IV.诠释学范式

•社会实在( social reality)vs.客观实在

•流言背后的社会集体记忆

•简单的联系

-古典的荒诞流言

-都市传奇( urban legend

•流言与群体的历史联系起来

-勒莫:流言的示意

幼虫阶段         蛹阶段      出茧阶段

神话              现实        想像

社会记忆         人记忆       表征

传染              孵化        爆炸

 

不确定性与流言

•流言传播的机会=个人的关注程度×事件证据的模糊性

•卡普费雷:流言就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

 

A官方传播者予以传播

B官方传播者不予传播

1受传者的信息需求未满足

A1流言潜在发生区

B1流言高发区

2受传者不自觉需要的部分

A2流言弱发生区

B2流言潜在发生区

3受传者信息需要得到满足

A3流言非发生区

B3流言弱发生区

 

流言与信任

我们为什么相信流言:

-可靠的信息来源

-流言本身具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可能性

-流言表达了我们的集体意识和愿望

流言遵循着一种特殊的伪逻辑形式:例如沉默等于证明;自动过滤

现代性、风险、不确定性与信任

 

流言与权力

卡普费雷:“流言揭露了人们丝毫未产生怀疑的事和某些隐藏的真相,从而增加了政权的透明度,并孕育了反权力。流言起到了一种干扰作用,是第一自由广播电台。”

匿名性和半公开性

流言一定是虚假的吗?

流言是公众意见吗?

 

新媒体环境下的流言

内容歪曲减少,歪曲将发生在有限的关键点上

弱连接导致流言传播的速度加快

转发成本低导致了流言的传播机会

信息和观点混合

多以疑问的形式出现,新媒体上的“集体交易”为其提供“证据”

围绕热点事件产生,具有特定框架,社会矛盾催生流言

 

新谣言、新媒体、新功能

新谣言

-大多数谣言并无恶意动机

-多为“真实的谎言”

-弥补正式渠道信息的替代性新闻

-更强大的生命力

新媒体

-疑问一集体交易一证据确凿

-添加信息及观点

-地缘化、本地化

-水军与炒作

新功能

-以冲突为目的

-弱者的武器

-网络监督/网络诽谤

-导线线下群体事件

 

如何控制流言

建立公众和信源之间的信任

在出现反常情况时,信息控制者应该向公众立刻通报所掌握的全部信息,并确保这些信息到达每一位公众

使大众传播媒介在危机中成为理性的交流论坛

注意流言产生环境的监测与预警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与组织文化

 

组织传播的类型

范围

-对内组织传播

-对外组织传播

方向

-横向传播

-纵向传播

形式

-正式传播

-非正式传播

 

组织传播中的基本学派(规范的)

 

古典学派

人际关系学派

人力资源学派

传播内容

任务

任务或社会的

任务、社会的、创新

传播方法

垂直(从上到下)

垂直和水平

全方位、基本团队

传播渠道

通常为书面

通常为面对面

所有渠道

传播类型

正式

非正式

两者都有,但以非正式为主

 

组织传播中的现代学派(描述、解释)

系统学派:

-把组织看成系统成分或过程的复杂互动

文化学派:

-把组织看成价值、规范、故事、行为和人工产品所显现的网络

批判学派

-强调组织权力和对组织情境中处于边缘声音的解放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适应结构化理论、组织文化理论与组织信息理论,电影中的传播理论:群体传播

 

适应结构化理论

群体和组织通过使用规则和资源实现其生产和再产生。

传播规则既是互动的中介,也是互动的结果。

通过向我们提供达到目标的最佳方法的信息,权力结构在组织中得以实现,并且指导决策过程。

 

组织文化理论

组织成员创造并维持组织现实(reality)的共享意义,这导致他们更好地理解组织的价值。

符号的使用和解释对于组织文化来说至关重要。

不同的组织,其文化不一样,她们对行动的解释也不一样。

 

组织文化的象征符号

仪式表演

   - 个人仪式—检查语音邮件或电子邮件,任务仪式一开罚单、收费社会仪式——快乐时光聚会,组织仪式——部门会议、公司野餐

热情表演

   -讲故事、隐喻及夸张的发言——“这是公司里最不欣赏的事情”,“要么遵守命令,要么去上吊”

社会表演

  - 行动讲文明礼貌:礼节的扩展—向顾客说谢谢,出现争执时低声下气地赔礼道歉,迎合他人的“脸色”

政治表演

   - 实施控制、权力和影响—对上司“咆哮”,破坏仪式,安插内线、讨价还价

文化适应表演

  - 获得在组织中工作的能力——学习/传授角色规范、定向说明、访问

 

组织信息理论

人类组织存在于信息环境之中。

组织所接收的信息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

人类组织处于不断地减少信息模糊性的信息过程之中。

 

 

跨文化传播

 

一、何为跨文化传播

老外吐糟娶中国太太的下场

下场之一,家被中国人占领了。

下场之二,再也没有隐私了。

下场之三,家里哪都不敢碰。

下场四,中国人啥都敢吃。

下场五,千万别和中国太太吵架。

下场六,把自己的孩子逼死。

 

何为文化

雷蒙•威廉斯:文化的三种含义

“理想的”文化定义,即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

“文献式”文化定义,文化是知性和想像作品的整体,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详细地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和经验。

“社会”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的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现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

 

何为跨文化传播?

交互居间还是跨越克服?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rea Rick (1974):

      跨文化沟通、国际间传播、种族间沟通、族裔间或少数民族间沟通、逆向文化沟通

偏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

 

跨文化传播的主要话题

沟通与文化

跨文化适应

文化认知与价值观

多元文化主义/文化身份/认同

语言和文化

非口语沟通与文化

跨文化沟通能力

跨文化关系的发展

跨文化训练

跨文化冲突的解决

 

跨文化传播的要素

 

认知

 

  •文化价值观

 

  •世界观(宗教)

 

  •社会组织(家族和国家)

 

言语过程

 

非言语过程

 

  •身体行为、身体动作、面部表情、触摸、时间概念、空间的使用

 

 

跨文化传播的要素

认知

  •文化价值观

  •世界观(宗教)

  •社会组织(家族和国家)

言语过程

非言语过程

  •身体行为、身体动作、面部表情、触摸、时间概念、空间的使用

 

二、理解文化差异

理解文化差异的维度

霍夫斯塔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导致的等级文化/非等级文化、避免不确定性(模糊倾向/明确倾向)、阳刚/阴柔(男性/女性气质)、长期取向文化/短期取向文化

霍尔的语境理论

   高语境(信息存在于语境与交流者中)VS.低语境(信息存在于讯息及传播过程中)

克拉克洪和斯特罗德贝克的价值取向分类

   人性取向:恶、善恶并存、善

   自然取向:人类屈服于自然、人类与自然“合作”、人类控制自然

   时间取向:过去、现在、未来

   行动取向:存在取向(以静制动)、发展取向、行为取向

   关系(社会)取向:威权、集体主义、个体主义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有意识”与反思

个人系统:

        动机、知识、技巧

情境系统

关系系统

跨文化交流的结果:

         合适       不合适

有效    理想型      最大化方式

无效    满足型      低质量

 

三、面子—— 协商理论,传播顺应理论

面子 —— 协商理论

前提假设

  •自我身份在人际互动中十分重要,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会用不同的方式与他人协商自己的身份

  •冲突管理以面子和文化为中介

  •某种行动会威胁个人的自我形象投射(面子)。

不同文化(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间的冲突管理

  •比较了日本、中国大陆、韩国、中国台湾和美国

  •逃避:回避分歧(如大陆)

  •迎合:满足他人的需求(如大陆和台湾)

  •妥协:用讨价还价的方式寻找一条解决问题的中间路线(大陆)

  •控制:使用影响力或权威做出决策(如美国)

  •整合:与他人合作寻求解决之道(如台湾)

 

传播顺应理论

前提假设:

  •在所有的谈话中都存在言语和行为的相似及差异。

  •我们对他人的言语和行为的感知会决定我们对谈话的评价。

  •语言和行为会透露社会地位和群体归属的信息。

  •顺应会因为得体程度、适应过程的规则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顺应的方式:

  •会聚:顺应他人行为的策略(消极:间接的刻板印象化)

  •背离:强调传播者语言和非语言差异的策略

  •过度顺应:过度地调整、改变或对他人做 出反应

 

四、电影中的传播理论:跨文化传播

初来乍到

迷失东京

 

传播理论——

 媒介演化与社会

一、媒体与社会关系的争论

•媒体的形式还是媒体的社会意义?

•媒体决定社会还是社会决定媒体?

 -马歇尔•麦克卢汉:不是人在使用媒介,是媒介在使用人

-雷蒙•威廉斯:作为文化形式的媒介技术

 

二、媒介技术发展史

媒介技术发展简史

()、口语前时代

•西班牙和法国的史前洞穴绘画:传递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表达宗教仪式

•符号:结绳记事

•副语言:

•有语言后仍然使用的传播手段:烽火、击鼓、旗语、信号灯

()、口语时代

•距今4万到9万年前,人类获得了说话的身体结构条件

•语言产生的三种理论:汪汪理论(摹声说)、呸呸理论(情感说)、嘿呵理论(劳动说)

•口语的优势:

1、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

2、人类可以结成更大的群体,有组织地处理难题;

3、为内部沟通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方式;

4、文化的传承,维系社会,表现共同信仰。

•开始出现某种广播领域的传播:仪式,表演者与观众合一

•广播领域中观众与信息表演者逐渐分离

 

()、传播革命之一:文字

•口语传播的局限性: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

•文字的发明:

  (1)口语与文化获得了高得多的稳定性

  (2)把语言与最初的语境分开

  (3)突破时空的界限

·纸的发明:蔡伦105年发明。埃及纸草;罗马人的蜡书

 

(四)、印刷

•印刷术的源头:中国毕昇1041-1048发明活字印刷;朝鲜在13世纪时使用金属字模

•谷登堡革命:15世纪中期发明;金匠,使用葡萄酒榨汁机;三起诉讼案。

 

()、报纸

 

Samuel Morse和第一台电报机(1844)

 

传播革命之二:电报与广播

•人类对于远距离传播的内在需求:火车(1804, Richard Trevithick 1829, George Stephenson)

•技术的成熟与社会需求:1816, Ronalds模型

•电报的发明:莫尔。1844年纽约和巴尔的摩之间开通电报

•电报发明的意义:扩大受众而收小信道;通讯社出现,对新闻写作方式的影响;股票与期货;标准时间的出现

1890年代,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传播革命之二:电报与广播

1923年底,“广播泡沫”破灭

•广播的商业模式

1934年联邦电讯法

 

(七)、电影

•电影发明的三个关键技术问题:

(1)投影图像原理;

(2)从快速显示的静态图片感觉连续动作;

(3)摄影术

•爱迪生实验室发明电影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

•电影初期便以娱乐和通俗文化为主,与印刷术形成鲜明对比

 

(八)、电视

•在投入大众市场前,技术上和管理政策上已经相当成熟

•电视从一开始就带有炫耀性消费的特征

1950,兰斯弗德发明有线电视

60年代,卫星电视的发展

 

(九)、传播革命之三:互联网

1957,阿帕网的建立

1992-1993,网络媒体崛起

•世纪之交,网络泡沫破灭

•电子乌托邦理论

 

互联网的拓扑结构

 

(十)、随时随地相互联系的世界

•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人与人联系的加强:web2.0

一人与世界联系的加强:物联网

•移动的媒介

  -手机

  -无线互联网

•媒介发展的未来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

  -AI、智能机器人、赛伯格(cyborg )

 

 

三、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哈罗德•英尼斯1894-1952对麦克卢汉的影响

•传播技术与知识的性质及垄断

•媒介的偏向性(bias):

   偏时间的媒介:保存较长时间的媒介。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该文化更重视传统,权力纵向集中,但是不够灵活,统治的地域较小。

    偏空间的媒介:轻便容易携带的媒介。适合知识在空间中横向传播;该文化更重视空间的扩展,权力比较分散,但是也容易离心。

•对麦克卢汉的影响:

   以时间和空间为中介,宏观地考察媒体在较长历史时段中的影响;

   将社会的变迁与媒体技术的影响联系在一起;

   马赛克式的并置(比较)研究方法。

 

马歌尔·麦克卢汉(Marsha MoLuhan,1911-1980

1936:毕业于剑桥大学(利维斯的影响)

1936-1944:美国威斯康星等学校任教

1944:回到加拿大,辗转最后到达多伦多大学

1951:第一本书《机械新娘》

1962:《谷登堡群英》

1964:《理解媒介:人的延伸》

1967:《媒介即讯息》

1988:《媒介定律》

 

媒介:人体的延伸

•泛媒介论

•媒介:人体的延伸

•感觉平衡论:从身体的角度考察技术,而非从技术的角度考察身体(Kiffler2002)。

•创造性麻木:对媒介影响的视而不见

•电力技术是中枢神经的延伸,使人类成为伺服系统。电子媒介会使社会重新走向整体化。

——内爆(implosion)。

•赛博格(cyborg)与后人类主义:从人体的延伸到人机融合,作为义肢的人体

 

媒介即讯息

•媒介是内容的语法:形式比内容重要(传播的数学理论的影响)

•媒介成为了社会的尺度:媒介具有自治性。不是人在使用媒介,而是媒介在塑造人的行为和社会形态。

•媒介-感觉-社会。

•部落化(口语)-脱部落化(拼音文字)-重部落化(电子媒介)。

 

麦克卢汉的其他论述

冷媒介、热媒介

   •标准:信息清晰程度,人的参与程度

   •冷热的划分并不绝对

 

媒介定律:

    •提升(enhancement

    •过时(obsolescence

    •复活(retrieval

    •逆转(reversal

 

四、媒介环境学与波兹曼

媒介环境学

媒介环境(生态)

1968,波斯特曼: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Media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media as environments.)

媒介作为一种环境结构,制约着我们的感觉、思维和表达方式。我们从媒介的内在符号世界中思考、感知、谈论和表现身边的世界时,我们不是站在传播媒介之外,而是处在传播媒介的符号结构之中

不同媒介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媒介环境。因此媒介共存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互动产生新的合成环境,这也是媒介环境学关注的问题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理论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

 

五、梅洛维茨的媒介空间论

媒介对行动情境(situation)的影响

•作为空间的情境

•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

•情境决定行为

•前台与后台

 

梅洛维茨:空间感的消失(No sense of Place

•戈夫曼+麦克卢汉:面对面行为+有中介的传播

•媒介---情境(隔离与融合)---行为

•电子媒介打破了物理空间和社会情境的传统关系,创造了新的情境

•前台与后台界限的消失:中间区域的兴起

•例证:群体身份(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融合)、成年和童年的模糊、权威的变化

 

 

六、媒介理论的新发展

“技术决定论”的复兴

•詹姆斯•凯里(James Carey):技术的文化维度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Friedrich Kiffler):话语网络、信息唯物主义

•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从传播专项传递,媒介域

•约翰•彼得斯(John D.Peters):环境即媒介。基元媒介、后勤媒介、基础媒介

 

技术的社会意义

•雷蒙•威廉斯:作为文化的技术

   -技术与社会不是相互独立的,技术不是偶发的,社会构型中的意向(社会需求)先于技  

  -科技在达成这些目标时居于核心地位

•西尔弗斯通:驯化论(domestication)、中介论(mediation

  - 技术被赋予社会意义后嵌入日常生活、相互作用

•技术社会意义的语境:技术(媒体)的社会意义、意向不是一次形成的,而是在发明者、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等各方不断协商产生

 

七、电影中的传播理论:媒介演化与社会

·手机(2004)

·搜索(2011)

 

科技、后人类主义与传播

·黑客帝国

·银翼杀手

·黑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