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人际传播与人际关系
(2022-07-20 08:11:08)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学习 |
人际传播取代大众传播的趋势
一、何为“人际传播(沟通)”(双向性的传播)
·人与人之间?人机交流,图灵测试,写诗机器,阿尔法狗,废话生成器?
·身体的在场是否必要?互联网使得面对面的非语言符号大打折扣
·人际交流的内容信息和关系信息
·两种视角:
*讯息为中心:意义的建构与协商
*关系为中心:关系的建立、深化、恶化、解体、修复,关系的管理
二、人际传播的研究话题与理论
引用次数最多的十个人际传播理论
·礼貌理论
·不确定性降低理论
·关系辩证法理论
·社会渗透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人际传播的主要研究话题?
·自我身份(形象)建构
·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
·言语与非言语交际
·恋人(两性)之间的沟通
·会话(交谈)
·人际传播的阴暗面:欺骗、伤害、霸凌
·倾听与感知
·自我表露
·冲突与冲突管理
·说服
·跨文化人际交流
·人际关系(建立、维持、增进、恶化、解体、修补……)
·新媒体条件下的人际传播与人际关系
三、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传播
1.体态。手势、图示、感情表达等。
2.表情。
3.眼神交流。眼神的接触与回避。
4.身体接触与回避接触。
5.辅助语言。声音高低、断句
6.沉默。
7.空间信息和领地。
-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中心标记、边界标记和标签
8.饰物信息。空间、颜色、衣着、身体饰物、气味
9.时间信息:过去/现在/未来倾向,正式/非正式时间、单一单元时间
四、意义协调理论
意义协调理论(coordinate
·人类生活在传播之中
·人类共同创造着社会实在
·信息交流依赖于个体的和人际间的意义
意义的等级:
高·文化模式
低·内容
不确定性降低理论的内容
公理1:在进入阶段,互动双方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随着陌生人之间语言传播的增加,在这一关系中的每个互动的不确定性都会降低。当不确定性进一步降低,语言传播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公理2:当非语言表达的亲密性增加时,初次互动的不确定性就会降低。此外,不确定性降低会导致非语言的亲密表达增加。
公理3:高度的不确定性导致信息搜寻行为的增多。当不确定性降低后,信息搜寻行为也会减少。
公理4:在人际关系中,高度的不确定性会降低传播内容的亲密性。低不确定性产生高亲密性。
公理5:高不确定性造成相互作用频率增加。低不确定性造成相互作用频率降低。
公理6:人们之间的相似性会降低不确定性,相反,美异性会增加不确定性。
公理7:不确定程度的增加会减少喜爱程度;不确定程度的减少会增加喜爱程度。
不确定性降低理论的发展
前提条件
其他人具有提供奖励或惩罚的潜力。
他人的行为与我们的期望不符。
个人对未来双方互动的期望。
减少人际间不确定的策略
被动策略:通过暗中观察减少不确定性
主动策略:通过间接的接触减少不确定性
互动策略:通过交谈减少不确定性
不同文化间的不确定性降低
低语境(low-context)文化vs.高语境(high-context)文化
对不确定性的回避
文化与对不确定性的容忍
五、不确定性降低理论的假设
·人们在人际交往的许多场合会产生不确定。
·不确定是一种让人厌恶的状态,会产生认知压力。
·当陌生人见面时,他们首先关心的是减少他们的不确定性或提高预测能力。
·人际传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会经历数个阶段。
·人际传播是降低不确定性的主要方式。
·人们分享的信息数量和信息性质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人们的行为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预测的。
六、社会渗透理论,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渗透理论
·理论假设:
-关系会由不亲密向亲密发展
-关系发展具有系统性和可预测性
-关系发展也包括逐渐恶化和终止
-自我披露(self-disclosure)是关系发展的核心
·过程与阶段
-定向:向对方透露少量个人消息
-试探性的感情交换:出现个人的信息
-感情交换:自发地传播;使用个性化习惯用语
-稳定交换:有效传播;个人传播系统的建立
社会交换理论
·价值=回报-投入
·社会交换与市场交换的异同
·关于人性的假设:
-人类追求回报,避免惩罚
-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类评价投入和回报的标准会因时间而异,也会因人而异
·交换的结构
-直接交换
-间接交换
-生产性交换
七、社会信息处理理论
社会信息处理理论(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传统看法:线索过滤(cues--filtered--out)理论: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传播非人,无法实现与这些线索相关的社交功能
社会在场理论
社会语境线索缺失理论
媒介丰富度理论
社会信息处理理论:传播者有形成人际印象和亲密关系的积极性,与媒介无关
当无法获取非语言线索时,传播者会通过他们正在使用的渠道调整人际传播,以适应仅存的可以获取的线索。
要达到与面对面互动同样的效果,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传播需要的时间更长
社会信息处理理论的发展
超人际模型(hyperpersonal model):
受者效果:夸大对传者的感知,将传者理想化
传者效果:更多自我揭示,选择性呈现
渠道的属性:对信息的编辑、异步传播避免拖带(entrainment)问题
反馈效果:强化了理想化、选择性自我呈现和渠道利用的超人际效果,预言的自我实现
确证(warranting)
对于网上接收到的或观察到的他人信息的正当性和有效性的感知
传播者用其线下网络联系接收者
讯息的可接受度与完整性
八、中国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
中国式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
差序格局与关系管理
集体主义文化
沟通的规范与人伦秩序(礼貌)
人情与面子
社会表演(面子工夫)与社会交换(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印象管理与集体主义文化
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
高语境沟通
命中注定
缘:交往与关系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工具性关系/生人
合性关系/熟人
情性关系/家人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