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三经导读之七《仪礼》导读

(2021-04-13 15:30:11)
分类: 学习

十三经 导读 之七  《仪礼》导读

 

《仪礼》导读                             郭迎春

 

 一、礼与《仪礼》

《仪礼》是记录我国上古时代礼仪的一部重要典籍,与《周礼》《礼记》一起合称“三礼”。《仪礼》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宝藏,为我们今天了解中国上古社会的民俗民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伦理道德、语言状况等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仪礼》成书的条件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之所以会产生《仪礼》这样一部迥然特异的儒家经典,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礼乐文化的民族。在上古时代,礼仪活动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习礼成为族教育的重要部分。

    《礼记•王制》云:“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使许多贫寒子弟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演习礼典仪式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重要课程。名目繁多的礼典仪式,为《仪礼》成书提供了天然的得天独厚的文化条件,但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

   礼在上古时代人们的生活中所占据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扮演的愈益重要的角色,则是《仪礼》成书的必然条件.

 

   就目前从文献学、文字学、考古学方面获得相关证据而言,我们认为,礼的产生和发展与宗教祭祀有着深刻而直接的关系。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说文·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

 也就是说礼是一种实践活动,具体而言,礼是敬祀神灵从而获得神灵福佑的祭神活动。

  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就发现了大量的玉制随葬器,据专家初步考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祭祀的重要礼器。    

     在原始时代,人们对天地日月星辰、四季更替、祖先神灵的敬畏心理,产生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等,希望通过祭神仪式虔诚敬畏的心情和仪态,隆重庄严的乐舞礼仪,丰盛琳琅的祭品祭器,感动神灵,获得神灵的护佑。

    与祭祀仪式还伴生了冠、昏、丧、射等礼仪习俗。祭祀之礼主要是实现人与神的沟通和调谐。冠、昏、丧、乡、射则是维系调谐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的特定习俗,体现了初民的共同意愿和共同文化心理,是初民生活方式及其文化的独特体现,是原发性的自然形态的东西。

 

二、《仪礼》的作者及撰作时代的争议

《仪礼》的作者及撰作时代在学界争议较大。大致有以下四种说法:

其一,《仪礼》为周公所作;

其二,《仪礼》为孔子编著;

其三,《仪礼》为孔子之后的儒者所作;

其四,《仪礼》的编著权主要应归属孔子,其后有七十子后学的续编与增益。

 

三、《仪礼》书名的变迁及其结构

1书名的变迁

《仪礼》有《礼》、《礼经》、《士礼》。《仪礼》等名称。

《礼》是《仪礼》一书的原称,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看,当时的人们都称《仪礼》为《礼》。

     在汉代,《仪礼》一书有《礼经》、《士礼》称呼。

     之所以被称为《礼经》,是因为汉武帝为儒家设立“五经”博士,《仪礼》一书就在“五经”之列。《仪礼》被称为《士礼》,则可能因为书中所言多为士人应遵循的礼仪。《礼记》是《仪礼》在汉代的又一个称呼,《史记•孔子世家》云:“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司马迁在这里所指的《礼记》就是《仪礼》,而非今传世本之小戴《礼记》。

     大约在魏晋之际,改名为《仪礼》,从此《仪礼》成为通称。

   “一是由于‘十七篇’所言多是‘礼节’与‘仪式’;二是由于本书‘十七篇’中,除了以‘礼’名篇(如《士冠礼》、《士昏礼》、《燕礼》、《觐礼》)之外,还有以“仪”名篇者(如《大射仪》),故以‘仪’、‘礼’连文作为篇名。”丁鼎《〈仪礼·丧服〉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57页。

 

2.《仪礼》的篇数

今《十三经注疏》本《仪礼》共十七篇,其目次如下:

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仪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

 

3.《仪礼》的结构——经、记、传

 今本《仪礼》不仅有经文,还有记文和传文。

 今本《仪礼》十七篇中,除《士相见礼》、《大射仪》、《士丧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外,其余十二篇每篇末尾都有“记”文。

《仪礼》中的记文,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阐发礼的意义;

其二,追述远古仪制;

其三,补充说明仪制变化的原因;

其四,详述器物的形制、规格和数量;

其五,附录礼典仪式中所用之“辞”。

 

  4.《仪礼》的排序

    《仪礼》篇次的排序主要有两种:

       一是刘向所定的篇次,: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仪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

      这种排列顺序有其特殊的意义:前十篇是吉的,是关于人的;后七篇是

凶的,是关于鬼的,以吉凶人鬼为序。

     另一种是戴德本《仪礼》的序次: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士丧礼第四,既夕第五,士虞礼第六,特牲馈食礼第七,少牢馈食礼第八,有司彻第九,乡饮酒礼第十,乡射礼第十一,燕礼第十二,大射仪第十三,聘礼第十四,公食大夫礼第十五,觐礼第十六,丧服第十七。

排序与刘向不同,据《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戴德本的排序符合《礼记·昏义》所说。

 

.《仪礼》的内容及特点

()《仪礼》十七篇解题

《士冠礼》:记述贵族男子二十岁时举行的加冠礼仪式。在加冠礼上,除加冠外,还要为受冠者起个字(别名)。加冠、起字表示他已经成年,可以享受成年人的权利,承担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礼仪源于古代氏族社会的“成丁礼”。

《士昏礼》:记述族青年男女在家长的主持下缔传婚姻的一系列礼节仪式。儒家对婚礼非常重视,认为婚礼的意义在于“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礼记·昏义》)按照规定,男子在昏时亲迎新妇,以昏为名,所以称作昏礼。

《相见礼》:记述贵族之间初次交往的礼节仪式。包括初次相见时的绍见、礼物、应对、复见等内容。一方携带礼物登门求见,另一方随后回拜。季节不同,地位不同,携带的礼物、回拜的方式、应对的内容和仪态也不同。

《士相见礼》所述礼节实际并不限于士相见之礼,还包括士见大夫、大夫相见、庶人士大夫见国君的礼仪,以“士相见”名篇,是因为士见大夫诸仪“皆自士相见推之”。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士相见礼第三》。

《乡饮酒礼》:记载古代乡一级的行政组织定期举行的以尊长敬老为中心的宴饮活动。据考证,这一仪式源于氏族公社以尊老养老为目的的会食(聚餐)制度。

《乡射礼》:记载古代以乡为范围的射箭比赛大会的礼节仪式。春秋两季,州长在州学召集州民在州学学习射箭并进行射箭比赛。举行乡射礼的重要目的,在于通过这一礼仪活动考察参与者的德行,选举贤能;同时使参与者在习射及射箭比赛的过程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具体体验。

《燕礼》:“燕”,用同“宴”“燕礼”即“宴礼”。记述诸侯宴饮的礼节仪式。详细描述了宴饮时的酒具,君臣的席位,登堂入席、斟酒、宾主敬酒等的仪态。场面铺排,礼节繁缛,还配有专用的乐队和艺人伴唱。

《大射仪》:记述诸侯国君主持的贵族参加的射箭比赛大会的具体礼仪。诸侯有朝觐、会盟、祭祀、息燕诸大事时,要与群臣习射。此篇以“仪”名篇而不加“礼”名篇,意在射仪中见礼义、节文。“射”不为争,而为习礼乐,故“大射礼”在“五礼中属于嘉礼。”举行大射仪的目的与乡射礼相同。

《聘礼》:记述国君派遣大臣到其他诸侯国进行礼节性访问的礼节仪式。聘礼实际就是外交礼仪,在“五礼”中属于“宾礼”。

《公食大夫礼》:记述国君招待来小聘的大夫的礼仪。在聘礼的礼仪规定中,作为代表君主前往他国行聘的使者,有所谓“大聘使卿,小聘使大夫”的分别。公食大大夫礼的礼仪主于“食饭”,而没有宾主酬酢,食饭也仅限于主宾一人,有别于飨礼和燕礼。“燕礼”主酒,飨礼兼酒和饭。“公食大夫礼”在“五礼”中属于嘉礼。

《觐礼》:记述秋天诸侯觐见天子的礼节仪式。《周礼》曰:“春见日朝,夏见日宗,秋见日觐,冬见曰遇。”

《丧服》:记述死者亲属在丧服、服期等礼仪上的差别。中国传统中的“五服”制度就来源于此。

《士丧礼》和《既夕礼》:《士丧礼》与《既夕礼》本为一篇,因为简册繁重而分为两篇,通常视《既夕礼》为《士丧礼》的下篇记述士阶层的丧葬礼仪。

《士丧礼》具体记述了从死到葬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为死者招魂、覆盖衣被楔齿缀点;国君派人吊唁,赠衣;死者亲属、僚友吊唁,赠衣;为死者沐浴、着装、饭含、设重,小敛、大敛、朝夕哭;卜筮葬居和葬日等。士丧礼在“五礼”中属于凶礼。由于士丧礼专讲士阶层之丧礼,故以“士”名篇。

《既夕礼》讲述下葬前两天傍晚的那一次哭,与下葬那一天的仪节。《既夕礼》取篇首二字为题。

《士虞礼》:记述士埋葬父母后返回家中举行的安魂礼。“虞”,即“安”的意思     与同属丧礼的《士丧礼》、《既夕礼》相比,《士丧礼》与《既夕礼》旨在送形而往,而《士虞礼》则旨在迎神而返。士虞礼在五礼中属凶礼。

 《特牲馈食礼》:记述士在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仪。特牲,即一豕。馈食,即用食。特牲馈食礼在五礼中属吉礼。

 《少牢馈食礼》与《有司彻》:记述卿大夫在家庙祭祀祖祢的礼仪。少牢,即用羊猪祭祀。两者本为一篇,也因简册繁重分而为二。《有司彻》取篇首三字为其篇名。《少牢馈食礼》与《有司彻》在五礼中属吉礼。

 

  ()主要内容及特点

     1.冠礼

     加冠礼就是成人礼。古代重视冠礼,认为昏、丧、祭、乡、射诸礼都始于冠礼。所以《士冠礼》为首篇。

  《礼记·冠义》说:“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古代男子在二十岁之前,以不戴冠作为未成年的标志,到二十岁时要为之举行“冠礼”,确定其成年人的地位和身份。

 

  在加冠礼正式进行之前,首先占筮选定加冠吉日,负责加冠的正宾;同时还要邀请赞冠者(协助正宾之人)一名。

  冠礼进行时,受礼者要分别加戴三种不同的冠,分别为:缁布冠,皮弁,爵弁。

  第一次加缁布冠。缁布冠是用黑麻布制成的冠,与缁布冠相配的礼服是玄端服、黑色大带、赤黑色蔽膝。缁布冠、玄端服是贵族的礼帽礼服,是成人的标志。

  第二次加皮弁。皮弁是用白鹿布拼成的瓜皮帽。“战伐田猎,此皆服之。”“皮弁,武冠。”为受冠者加戴皮弁,表示他从此具有参与戎事的权利和服兵役的义务爵是用细葛布或丝帛制成的赤中带黑的平顶帽。

  第三次加戴爵弁,表示受冠者从此具有了参予政事、宗庙祭祀的资格和权利。

 

三次加冠礼,各有其象征意义。

        适子冠于阼,以著代也;

        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士冠礼》:“三加弥尊,谕其志也。”

  三次所加之冠,一次比一次贵重,目的是教喻冠者确立远大的志向,以成人的礼仪和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慎修德行,使自己真正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合格的一员

  使之担负起“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的责任与义务,这样才能“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2.昏礼

    昏礼,即婚礼。古人认为娶妻生子是生命延续、香火有继,家族繁衍兴旺的大事,就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而言,婚姻是一个人进入成年以后首先必须完成的一件大事,昏礼是冠礼的直接延续。昏礼就是通过规定的仪式促成男女合道德、合风俗、合法的结合,并藉此向社会公开他们的婚姻关系,取得社会的认同。

    昏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徴、请期、亲迎六道程序,下面一 一述之:

(1)纳采。采,即采择。纳采礼,男家派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同意后,男家备礼至女家求婚。求婚的礼物是雁。

(2)问名。男家派媒人持雁为礼到女家询问女子的名字,问名的目的是便于男家在家庙中卜问婚姻的吉凶。

(3)纳吉:男家获得吉兆后,派媒人持雁为礼告知女家。

(4)纳徵:徵即成。纳徴又称纳币。是男家派使者送给女家的聘礼。 聘礼有玄纁束帛(黑红帛五匹)、俪皮(鹿皮两张),聘礼的厚薄依等级而定。纳徵礼类同于今天的订婚。

(5)请期:男家卜得迎娶吉日,持雁为礼告知女家。为表示对女家的尊重,男家不直接告诉女家迎娶吉日,而先请于女家,然后告之,故称请期。

(6)亲迎:迎新成员有新婿及随从。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古人的婚姻观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同姓不婚,合二姓之好。

《礼记·郊特牲》说:“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礼记·昏义》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其二,男女无媒不交。

其三,男女无币不相见。所谓“币”即指礼物。

其四,重视以“顺从”为核心的妇德。对于已经许嫁的女子,不仅要为她举行表示成年的礼仪,还要接受三个月的婚前教育,教育的内容包括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