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三经导读之三《诗经》导读

(2021-04-13 15:28:36)
分类: 学习

十三经导读  之三《诗经》导读

 

 

《诗经》导读

刘生良

第一节     《诗经》的基本问题

   一、《诗经》的性质、名称、篇数

性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或日选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诗集。

 

名称:原称《诗》、《诗三百》,战国始称为“经”,汉代正式称为《诗经》,为经书之首。

 

篇数:305篇。毛诗篇目为311(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6篇为有目无辞的“笙诗”)

 

二、《诗经》的时代、地域、作者

1.时代:主要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少数为商代作品。其时为奴隶社会。《诗经》中最早的作品今可确认的是《商颂》5,最晚的作品毛诗说是《陈风.株林》(公元前599年前后),齐诗认为是《曹风.下泉》(约为公元前510)

2地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少数诗篇涉及江汉汝淮地区。包括今陕西、山西大部,河南、山东全部,甘肃、河北、湖北及安徽之一部,是为周之主要疆域。

3作者:从民间仆隶平民到朝廷公卿大夫,差不多遍及社会各个阶层。绝大多数为无名氏的作品,少数诗篇如《节南山》《巷伯》《崧高》《烝民》《閟宫》《载驰》等有作者之名。

《诗经》少数诗篇之作者

《节南山》      家父

《巷伯》       寺人孟子

《崧高》《烝民》    尹吉甫

《宫》     奚斯

《载驰》      许穆夫人

《抑》       卫武公

《桑柔》      芮良夫

《鸱》《常棣》《文王》《时迈》《大武》     周公

 

三、《诗经》的收集与整编

收集:“采诗说”——风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春秋公羊传》何休注:“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献诗说”——雅

《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作诗说”——颂

分类:主要以来源为依据

整编:“太师编诗说”(早期整理)

       “孔子删诗说”(再次整理)

“孔子删诗说”不能否定也否定不了

 

四、《诗经》的应用与流传

早期:礼乐演奏,教育国子,观风知政

春秋:赋诗言志

孔子:教育弟子

战国:引诗说理

秦代:焚诗禁毁

汉代:恢复传授:“三家诗”,“毛诗”;“毛诗”流传至今,甚至成为《诗经》之别名。

                     

 五、《诗经》“六诗”、“六义”

“六诗”之说出自《周礼.春官.太师》:“太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日兴、日雅、日颂。”其风、雅、颂是指诗的分类,赋、比、兴是指用诗方法(此乃本义)

“六义”之说出自《毛诗序》:“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其风、雅、颂是指诗体分类,赋比、兴似转变为指作诗方法。    

孔颖达《毛诗正义》曰:“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据此并酌参古今学者的意见,我们对六义作如下解释:

:“”,指土声,地方土乐,即土风歌谣。有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160,大多是民间歌谣,内容多言风情,风格多生动活泼。

:“”,指正声,朝廷正乐,即京腔雅歌。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105,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多涉朝政,风格比较雅正。

:“”,引申为容饰、舞容、形容和颂美之意,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且奏以大钟或伴以舞蹈的乐歌,即宗庙祭歌。包括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40,应是王朝太师、乐师或巫、史之类的专职文人所作,内容多是对祖宗歌功颂德,风格庄重典雅。

:“的意思,指直接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李仲蒙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

:“的意思,是比喻、比拟、比附、象征这类艺术表现手法的概称。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李仲蒙说:“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

:“起”的意思,指触物生情的联想式开头,一般用于篇首、章首或一段意思的开头。这种联想,是产生创作灵感的艺术联想,能形成一种含蓄的意象,起寓意、象征、暗示、烘托等作用。兴在形式上如朱熹所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其内涵又如李仲蒙所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赋、比、兴有时交互使用,尤其比、兴较接近,有所谓“赋而兴也”、“兴而比也”、“比而兴也”、“赋而兴又比也”等现象,似难截然分开。

 

 

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农事诗

  如豳风中的《七月》,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另外还有反映妇女采集劳动的《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和反映牧业生产的《小雅.无羊》等。可以《豳风.七月》为代表。

 

《七月》一、农奴生活的写真

《七月》是现存我国农业生产情况最古老详细的文字记录,又是周代奴隶痛苦生活的缩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艺术特色是:1、运用赋法中的客观写实手法分类铺写,直赋其事。2、运用对比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生活。3、以衣食为主线,首章衣食双起,二至五章以衣为主,六至八章以食为主。4、注重风俗景物和节令变化的描写,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勾画出一幅幅风俗画,首创民间十二月歌的形式。总之,该诗古朴自然,曾被明人孙鑛誉为“无上神品”。

二、征役诗

()高昂的战歌

如秦风中的《无衣》,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大雅中的《江汉》《常武》等。可以《秦风无衣》为代表。         

                    ()征夫的悲歌

如《邶风.击鼓》,《魏风.陟岵》,《唐风.鸨羽》,.东山》《破斧》,《小雅.采薇》《何草不黄》等。可以《豳风.东山》为代表。

《东山》(豳风)

 我徂东山,慆々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々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々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羸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々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室,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々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东山》——士卒的辛酸吟唱

《东山》是写一位役满归来的士卒在还乡途中悲喜交集的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表达了厌倦征战向往和平的愿望,是《诗经》中最出色的抒情诗之一。其艺术特点是:1、善用想象,浮想联翩,从而构成一幅幅图景来抒发感情。2、从对方写来,以人衬己,曲折达意。3、起承转合,重章叠唱,结构自然和美,加之语言朴实,音韵和谐,实在耐人寻味。

        《陟帖》——征人乡思亲之歌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诗人遥想虚拟,以人衬己,曲折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征人望乡思亲的心情和主题。   

()思妇的哀怨

如《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扬之水》,《周南.卷耳》,《小雅.采绿》等   

 

三、婚恋诗

甜蜜动人的恋歌

苦恼迷惘的情歌

幸福婚姻的赞歌

不幸婚姻的悲歌

 

                       ()甜蜜动人的恋歌

 如《周南.关雎》《汉广》,《邶风.静女》,《卫风.木瓜》《桑中》,《王风.采葛》,《郑风.溱洧》《风雨》《子衿》《搴裳》《萚兮》《野有蔓草》,《陈风.东门之粉》,《召南.野有死麕》《摽有梅》等。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单恋恋歌

兴发          爱慕

叙描         痴恋     乐而不淫   优美动人

虚想         梦幻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约会恋歌

相见——细描

受赠——双关             纯净优美   饶有情趣                

回味——移情   

             

                    溱清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溱洧》——春游恋歌

            节日大背景     场景描写

            恋爱小插曲    对话描写  行动描写

                        直陈铺叙   生动有趣

 

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褰裳》——戏谑恋歌

启发

加压

俏骂

粗犷泼辣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標有梅》——求爱恋歌

对爱的渴求

不太急

比较急

非常急

                  隐喻+直抒

 

 

甜蜜动人的恋歌

苦恼迷惘的情歌

幸福婚姻的赞歌

不幸婚姻的悲歌

(二)苦恼迷惘的情歌

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女子失恋的痛苦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男子求爱的惆怅

以景托情 景色凄清

可望难即 隔绝不通

艰难追寻 怅惘虚空

                    渺远空灵    缈缥朦胧

 

  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爱情受阻的苦闷

央告恋人  语硬情深

转折顿挫   跌宕有致    

似拒实招  语意婉约  

                             含泪的情歌

 

 

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天绍兮。劳心惨兮。

《月出》——月下怀人的愁思

月下美人   风姿动人

若隐若现   婉转缠绵

境界空明   诗意朦胧

 

甜蜜动人的恋歌

苦恼迷惘的情歌

幸福婚姻的赞歌

不幸婚姻的悲歌

(三)幸福婚姻的赞歌

 

《桃天》——美满婚姻的礼赞

《出其东门》——忠贞爱情的颂歌

《女曰鸡鸣》——和谐的家庭生活

《硕人》——美女出嫁的赞歌

 

《硕人》—— 美人赋            运用比喻   铺陈描绘

 

 

甜蜜动人的恋歌

苦恼迷惘的情歌

幸福婚姻的赞歌

不幸婚姻的悲歌

(四)不幸婚姻的悲歌

        《氓》(卫风)

《谷风》(邶风)

                         弃妇诗

  

 

  四、怨刺诗

()民间怨刺诗

1.反对剥削、压迫的

如《魏风·葛屦》《伐檀》《硕鼠》等。

2.讽刺荒淫、残暴、无礼的

如《邶风·新台》,《齐风·南山》,《陈风·株林》,《秦风·黄鸟》,《鄘风·相鼠》等。

()贵族文人的怨刺诗

1、讽谕时政的

如大雅中的《民劳》《板》《荡》《桑柔》《瞻卬》《召旻》,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等。

2、谴责谗佞、揭露不公的

如小雅中的《巧言》《青蝇》《巷伯》《北山》《大东》等。

 

五、史诗

主要有《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是周民族的史诗,分别歌颂后稷、公刘、古公亶父、文王、武王。此外《商颂》诸篇也可当作商民族的史诗来读。

             

 雅诗的成就与地位

 

六、祭歌

主要是《周颂》《商颂》等。

颂诗三题

《周颂·雝》简析

 

七、其它

    包括燕飨(宴享)诗、田猎诗、礼仪诗、亲情诗、送别诗等。燕飨诗如《小雅·鹿鸣》《常棣》《伐木》《湛露》《彤弓》《桑扈》《鱼丽》《鱼藻》《南有嘉鱼》《宾之初筵》等;田猎诗如《周南·兔置》《召南·驺虞》,《齐风·卢令》《还》,《郑风·叔于田》《大叔于田》,《秦风·驷驖》,《小雅·车攻》《吉日》等;礼仪诗如《小雅·斯干》等;亲情诗如《邶风·凯风》等;送别诗如《邶风·燕燕》等。

 

第三节    《诗经》的

一、艺术成就(文学价值)

1、现实主义的写法和古朴自然的风貌

    《诗经》中的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如实反映,“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浑朴自然,一片天籁,富有一种发自纯真之心的纯真之美,呈现出古朴淳厚自然的艺术风貌。《七月》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2、赋比兴为主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多数篇章以赋为主,而不乏生动的范例,如“辗转反侧”、“搔首踯躅”、“杨柳依依”等;比法的范例除《硕鼠》《鸱鸮》等外,又如“涕泣如雨”、“手如柔荑”、“其崇如墉,其比如栉”等;兴法的范例如《关雎》《桃天》的首章。这还包括鲜明的对比、适当的夸张、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对话及出色的细节、心理、景物、进层描写、烘托映衬等。

3、重叠复沓的章法和四言为主的体式

      重章叠唱不仅便于记忆和传诵,而且有着前后相承、逐层递进、深化感情、扩展内容、尽兴抒发、反复强调等作用,造成回旋跌宕的旋律。《芣莒》《采葛》就是范例。《诗经》以四言为主,但也“时杂二三五六七八言,意已明不病其短,旨未畅无嫌于长,短非蹇也,长非冗也”(成伯玙语),比较灵活自由。

4、丰富的词汇、和谐的韵律和多样的格调

      《诗经》涉及众多草木鸟兽之名和生活知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都非常丰富,还大量运用双声、叠韵词和叠字,极富表现力。“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鸣。皎日慧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其用韵自然和美,有句句用韵、隔句用韵、偶句韵、交叉韵、虚字韵、遥韵、尾声等形式,对我国诗歌韵律形成起了重要启发作用。风、雅、颂三部分及各个篇章还形成多样格调。

 

二、多重价值

1、政治价值:《诗经》虽不是政教文本,但其中的雅、颂多与政治有密切关系,原本就是为政治服务的,尤体现了周人敬天保民、敬德保民的政治观,自然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其风诗也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观风知政、礼乐教化的价值。

2、历史价值:《诗经》具有全面、真实而珍贵的史料价值。先秦古籍中“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梁启超语)

3、文化价值:包括宗教文化、礼俗文化、村社文化、农耕文化、养殖文化、田猎文化、婚恋文化、社交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车马文化、动植物文化等。

4、闻一多说:“诗似乎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像它这样发挥过那样大的社会功能。在我们这里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社会生活。”

 

三、深远影响

1、现实文学传统的光辉开端和永恒典范。

2、赋比兴乃文学创作与评论的百世楷模。

     朱光潜说;“中国后来的诗论、文论乃至画论都是按毛苌所标的赋、比、兴加以引申和发展的。”

3、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题材、典故、体式和创作经验。

4、其文化精神、审美情趣等亦影响深远。

 

第三节    《诗经》研究史简说

《诗经》研究史

一、先秦《诗》学

二、两汉《诗经》学

三、魏晋至隋唐《诗经》学

四、宋元明《诗经》学

五、清代《诗经》学

六、现代《诗经》学

七、台港《诗经》学

八、国外《诗经》学

 

一、先秦《诗》学

先秦《诗》学

两汉《诗经》学爱课程此期有了专著,据统计近50,主要是家诗的著作,但大多亡佚。流传下来的只有毛亨《诗故训传》(简称毛传”),郑玄《毛诗传笺》(简称郑笺”)、《毛诗谱》(残卷)和韩婴《韩诗外传》。最主要的是毛传。前者全面奠定了《诗经》研究的基础,后者是两汉《诗经》研究的集成性著作。此期没有专著,除朝廷典礼用诗、春秋赋诗言志外,只有片段的评论。论诗者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而最主要是孔子对《诗》的评论,起了先导、奠基作用。

孔子论诗见于《论语》等书,主要观点有“思无邪”、“兴观群怨”、“达政专对”、“不学诗无以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尽善尽美”、“郑声淫”等。另有新发现的《孔子诗论》中的重要观点。

《孟子》引诗33,其《诗》学观点主要是创造性的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两大方法论命题。

《荀子》引诗84,论诗7,引诗证理,进一步发展了儒家诗学观,奠定了两汉经学的理论基础。

此外,《国语》《左传》中也较多引诗。

二、两汉《诗经》学

两汉《诗经》学

此期有了专著,据统计近50,主要是“四家诗”的著作,但大多亡佚。流传下来的只有毛亨《诗故训传》(简称“毛传”),郑玄《毛诗传笺》(简称“郑笺”)、《毛诗谱》(残卷)和韩婴《韩诗外传》。

最主要的是“毛传”、“郑笺”。前者全面奠定了《诗经》研究的基础,后者是两汉《诗经》研究的集成性著作。

今文“三家诗”遗说,后人钩稽辑佚考释,集其大成者为清人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此书也很重要。

另外,汉代一些典籍如《史记》《汉书》《说苑》《新序》《焦氏易林》《说文解字》等中也有一些与《诗经》研究有关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魏晋至隋唐《诗经》学

魏晋至隋唐《诗经》学

此期的著作,据统计有130多种,也大多亡佚,今存仅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和唐孔颖达《毛诗正义》、陆德明《毛诗音义》、成伯玙《毛诗指说》、贾岛《二南密旨》5种。

最主要的是孔颖达的《毛诗正义》,为唐以前《诗经》汉学研究的集大成著作,也是唐代科举考试奉为权威的教科书。

此外,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及此期许多作家如曹操、曹植、王粲、陈琳、傅咸、陆机、束皙、陶渊明、谢灵运、萧纲、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李翺、皮日休、齐己、皎然等的诗文中也有对《诗经》的解读评论;《隋书》等史书及《世说新语》等书中也有一些相关资料。

四、宋元明《诗经》学

宋元明《诗经》学

此期的著作据统计约1120(宋代299,元代80,明代740),今存327(宋代83,元代20,明代224)

此期《诗经》学以疑古思辨、去序言诗的宋学为主流,发端于欧阳修、苏辙,其代表为郑樵、朱熹,最主要的著作是朱熹的《诗集传》,它集宋学《诗经》研究之大成,成为新的权威注本,影响甚大。

五、清代《诗经》学

清代《诗经》学

此期是古代《诗经》研究的总结期,又称为新汉学时期。研究全面展开,学者流派众多,著作丰富,共约1300多种,现存约600种,数量质量均超过以往各代。主要有姚际恒《诗经通论》,崔述《读风偶识》,方玉润《诗经原始》,胡承珙《毛诗后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等。同时顾炎武、王夫之、陈启源、惠栋、戴震、段玉裁、阮元、陈乔枞、魏源、皮锡瑞等也是重要学者,各有重大贡献。

六、现代《诗经》学

现代《诗经》学

此期是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诗经》研究。据统计,著作、论文达8000目以上。

前期近40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重要学者以鲁迅、胡适、王国维、顾颉刚、郭沫若、朱自清、朱东润、闻一多等为代表。其中闻一多成就最高,他倡导用民俗学方法研究《诗经》,开创了《诗经》新训诂学,注重《诗经》的艺术研究,可称之为大师。

60年一波三折,渐入佳境。重要学者有余冠英、孙作云、张西堂、杨公骥、张松如、黄焯、于省吾、王力、高亨、陈子展、钱钟书、向熹、程俊英、蒋立甫、金启华、王宗石、张树波、袁梅、张震泽、夏传才、洪湛侯、董治安、刘毓庆、赵沛霖、周蒙、赵逵夫、赵敏俐、冯浩菲、王丽娜、叶舒宪、廖群、李山、姚小鸥、鲁洪生、周满江、张启成、许志刚、傅道彬、王洲明、王长华、郭杰、邵炳军、潘啸龙、章必功、何慎怡、陈桐生、扬之水、马银琴、寇淑慧、汪祚民等

七、台港《诗经》学

台港《诗经》学

台湾在1945年光复前无《诗经》著述,日本占领期间不允许从事汉文教育活动,更谈不上《诗经》研究。光复后,大陆去的学者讲授经学,才开始起步。60多年来,其《诗经》研究著作约100多种,论文约1000多篇。重要学者有屈万里、王静芝、糜文开、裴普贤、陈新雄、季旭升、林庆彰、赵制阳、文幸福等,比较重视《诗经》学史和基本问题研究,以传统研究方法为主。

台湾的高中、大学都开设有《诗经》的课程,其国学基础非常扎实,文献功底好。

香港回归前学校教育也不能开设专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诗经》研究基础薄弱。回归后起步很快,发展势头很猛。现重要学者有李家树、何江显等。

八、国外《诗经》学

国外《诗经》学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2世纪的汉代,五经就传入西域。公元6世纪的南朝刘宋时代,《诗经》传入朝鲜、日本;11世纪传入越南一带,几乎和中国国内一样深受重视,影响甚大。17世纪传入欧洲,有了拉丁文译本;19世纪后,几乎欧洲的主要语言都有了《诗经》译本。20世纪初美国开始译介、研究《诗经》,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目前《诗经》在全世界广泛流传,学习研究《诗经》比较突出的国家有:韩国、日本、朝鲜、蒙古、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英国、德国、俄国、荷兰、瑞典、罗马尼亚、美国等,尤以韩、日、法、俄、瑞、美最为突出。

韩国现有70多所大学设有中文系,讲授《诗经》,研究成果甚多、且成立了诗经学会,出版专刊。有宋昌基等众多学者。

日本较早重视《诗经》的文学研究、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出现了伊藤父子、白川静等著名学者。上世纪70年代就成立了诗经学会,出版专刊。现有村山吉广、田中和夫、石川三佐男等众多学者。

法国汉学家葛兰言1911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祭礼与歌谣》影响甚大,在研究方法上甚至走在中国学者前面,具有启发性。

俄国汉学家费德林1958年出版的《诗经级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俄国最系统的《诗经》研究著作。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因1950年出版的英译本《诗经注译》水平很高,被誉为西方学界《诗经》研究的权威。

美国著名学者埃兹拉·庞德的《诗经》译本及王靖献、夏含夷的《诗经》研究成果很引人注目。

 

顾颉刚先生说:
“《诗经》这一部书,可以算做中国所有的书籍中最有价值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