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导读之四《春秋》经传导读
(2021-04-13 15:33:28)分类: 学习 |
十三经导读
《春秋》经传导读
李孝仓
目录
一、六艺与六经
二、《春秋》“经”说略
三、《春秋》“传”说略
一、六艺与六经
1、上古的学校及教育
“六艺”是周代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
面对“万民”的乡校教育,面向“国子”的大(太)学教育,“六艺”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六艺”教育与周代“造士”(培养武士与文士)的目标紧密相关
2、孔子以后的学校教育
孔子之前的“儒人”:从事乡校“六艺”教育
孔子,引领教育改革的代表人物。在传统“六艺”教育之外,开创了以“历史文献”为内容的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
孔子“文献教育”的全部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部经典:“新六艺”课程的“六种基本教材”。
“六经皆史”:以“历史”为核心
孔子“六艺”教育的内涵
一,孔子“文献文化”教育的依据;
二,孔子“文献文化”教育的价值指向;
三,孔子借以宣达学术主张的方式。
孔子“六艺”教育:由传统技艺教育转变为文献文化教育
几个问题
第一:《春秋》作为现存最久、最珍贵的典籍之一,流传至今是否有赖于孔子与后学的传授?
第二:孔子以《春秋》作为“文献教育”或者“文化教育”的内容,其用意何在?
第三:孔子是以“原本”《春秋》为教本,还是在其中有所选择?如果有选择,这种选则的目的又是什么?
二、《春秋》“经”说略
1、“春秋”名义
“春秋”连用,指“历史”的概念:
《国语·楚语上》:“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拟恶焉,以戒劝其心。”
《国语·晋语》:“羊舌肸习于《春秋》”。
《墨子·明鬼篇》:“著在周之《春秋》、著在楚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
《墨子·佚文》:“吾见百国《春秋》”。
(2)“春秋”是一种样的历史?
“春秋”指称“历史”,主要体现“年时”特点。
“春秋”式历史:“年鉴”、“年谱”、“编年大事记”。
杜预“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则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有问题。
《公羊传·隐公元年》徐彦《疏》:“春作秋成,故云《春秋》”不足信人。
(3)“春秋:“通名”?“专名”?
“春秋”:是各国史书的通名,也是鲁国史书的专名。
《墨子·佚文》:“吾见百国《春秋》”。
《左传·昭公二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於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
《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春秋”:史书的泛称或俗名。
泛称或俗称:与史书所具有的“年时”特征,春秋时代记史的方式直接相关。
《春秋》:今本《春秋》究竟是怎样一部书?今本《春秋》是否是鲁国史书的原貌?《春秋》的作者究竟是谁?
2、《春秋》的作者
《孟子·滕文公下》:
《庄子·天运》: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
《左传·成公十四年》:
《公羊传·庄公七年》:
《史记·孔子世家》:
“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自唐代的怀疑:《春秋》与孔子无!
关孔颖达《春秋左传疏》:“推寻经文,自庄公以上诸弑君者皆不书氏,闵公以下皆书氏,亦足以明时史之异同,非仲尼所皆贬也。”
宋·郑樵:“以春秋为褒贬者,乱《春秋》者也。”
宋·朱熹: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宋·刘克庄:“《春秋》,史克之旧文也。”
清·袁穀芳《春秋书法论》:“《春秋》者,鲁史也。鲁史氏书之,孔子录而藏之,以传信於后世者也。”
(2)现代:对《春秋》与孔子关系的分歧:
A 否认《春秋》为孔子所作或所修:
B 赞同《春秋》为孔子所作或所修:
(3)对《春秋》作者的再讨论
否定孔子修或作《春秋》的几组材料:
(A)孔子诞生之载:
《谷梁传·襄公二十一年经》:“庚子,孔子生。”
(B)《春秋》记事之终:
《公羊经》、《谷梁经》:
《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
《左氏经》:
《鲁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
(C)否定孔子修或作的其他证据:
三个结论
一:作为儒人孔子,从其身份论,绝无修“史”可能。
二:孔子一生反对“僭越”,讲究“正名分”。“修史”这种与“名分”不符的“僭越”行为是不能发生在孔子身上。
三:孔子的学术活动:“述而不作”。今本《春秋》不可能是孔子的手笔。
3、《春秋》一书的性质
(1)今本《春秋》非原本“鲁春秋”
原本鲁国历史并不直称“春秋”
刘知几《史通·六家篇》:“春秋者,其先出於三代。按《汲冢璅语》,记太丁时事,目为《夏殷春秋》。”
《史记·孔子世家》:“乃因史记,作《春秋》”。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
鲁国二百四十余年历史,仅一万六千余言,以孔子“笔削之”解释不足以信人!以孔子的身份,“笔削”亦不可能!今本《春秋》中有关周室、诸侯各国史实记载颇多,与晋之《春秋》、魏之《春秋》(《竹书纪年》)不相似。
今本《春秋》并非仅依“鲁春秋”而成,而是以整个春秋时代的历史史实为基础所成“春秋诸侯简史。”
今本《春秋》:“春秋历史讲纲”
《春秋》是孔子依“史记”而成的“历史讲纲”。
孔子讲《春秋》的内容记录是《春秋》“五传”、《春秋》“三传”形成的基础。
孔子的“课程大纲":孔门弟子研修历史的“教材,随儒学兴盛上升为“经典”。
“著作权问题:非“纂修历史"著作权,是“历史教材”、“历史讲纲”著作权。
“孔子生卒”入经的合理解释: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在研修“历史课”,使得有关孔子的“生卒”记录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春秋》文本当中。
《春秋》“义法",也称《春秋》“义例”。
《春秋》“义法”、“义例的核心:“微言大义”。
《春秋》》“义法”:通过特定文辞、特定体例彰显“褒贬”
关于“义法”的基本认识
(1)《春秋》“义法”与“义例”是“史书”记事、叙事的体例,非寄寓“褒贬”而特设“体例”或“义法”。
(2)《春秋》“义法”非孔子在《春秋》当中所创立,是纂修史书者“秉笔直书”或“为君亲讳”的史学理念所致。
(3)《春秋》“义法”、“书例”体现当时社会伦理价值观念。
第一,《春秋》“义法”问题的起源。
第二,《春秋》“义法”问题的流传。
第三,《春秋》“义法”问题的经学内涵。
第四,《春秋》“义法”问题在经学上的地位。
第五,《春秋》“义法”问题在经学上的分歧
三、《春秋》“传”说略
1、“传”之名义
训诂学解释:“古书注解别名”、“古书注解体式”。
“传”:“后学传述师说”
“传”:就文本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补充、发挥与阐释,强调学术流派上的传承关系。
《春秋》传承的三种文本:“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三十卷、《春秋公羊传》十一卷、《春秋穀梁传》十一卷。
《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另外两种文本:《春秋邹氏传》十一卷、《春秋夹氏传》十一卷。
2、“春秋三传”和“今古文经学”
“春秋三传”皆源于孔子“春秋之学”
朱熹:“孔子作春秋,当时亦须与门人讲说,所以公、榖、左氏得一个源流,只是渐渐讹舛。”
《春秋公羊传》与《春秋榖梁传》汉代之前都没有形成(发现?)文字文本。在汉代,以“隶书”书写。形成“春秋之学”的今文“文本”。
《春秋左氏传》:战国时期,鲁国有“文本”面世。汉景帝时,在孔子旧宅发现“古文”《春秋左氏传》。
《左传》文本比《公羊传》、《穀梁传》文本更早!书写文字是战国时期鲁国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