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园诗话》批评(5)

(2020-07-03 22:33:52)
标签:

崔自默

《随园诗话》

《随园诗话》批评(5)

崔自默

卷一

《随园诗话》批评(5)

八、活埋庵下谁心死

“嵩亭上人《题活埋庵》云:‘谁把庵名号活埋,令人千古费疑猜。我今岂是轻生者只为从前死过来。’周道士鹤雏,有句云:‘大道得从心死后,此身误在我生前。’两诗于禅理俱有所得。”

活埋庵,这名字的确招人疑问猜测。先举个例子,八大山人自号驴,自谑为“丧家之狗”[1]。出于曹洞、临济两宗,又不拘泥于此两宗,实为悟法之后的超脱之言。敢于自嘲、自谑,其实是变相的自觉、自信、自负、自强。患得患失的妄自尊大自高自傲,其实也是一种自卑。八大山人公然焚烧僧服,这一举动与“颠狂”有关,当然也不排除五代至北宋时期狂禅影响。超佛越祖禅出现后,呵佛骂祖成为时髦。“十地满心犹如客作儿,等妙二觉担枷锁汉,罗汉辟支犹如厕秽,菩提涅槃如系驴橛……三乘十二分教皆是拭不净的故纸”[2]。这是何等疯话,如此谈佛论禅,简直莫名其妙,狂禅之风惊呆了世人。“德山棒”与“临济喝”终归还是一种开示与启悟的教导方式,而决非徒具其表的虚张声势和装疯卖傻。无穷奥义高级文人都难解释,何况一般僧众,所以只能猜测、暗示了。“大善知识始敢毁佛毁祖,是非天下,排斥三藏教,辱骂诸小儿,向逆顺中觅人。”[3]不是谁都有资格胡言乱语,那需要慧根与底气,可是“大善知识”究竟不多,所以初学者并不都幸运,问道于盲,去道日远。“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虽然不至于这么玄乎,但容易神经兮兮沦为野狐禅。

好的禅诗一定是大大方方,其作者必也平平和和。“‘流水今日,明月前身’,余谓以禅诗,无出此八字之妙。”[4]禅与禅诗妙在于不着外相。狂禅与棒喝[5]的目的,不是让人更加云里雾里,而是发人省悟、助人印证。禅宗“公案”中言语,不必胶柱鼓瑟、守株待兔,不能刻舟求剑、缘木求鱼。“水潦和尚被马祖道一当胸一脚踢翻在地,开悟了,大呼‘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毫头上,识得根源去’。”[6] 一个窝心脚竟然干开悟了,当然被踢傻了的更多。“识得根源去”,所有的答案都在一个个问题后面,知道自己一层层去寻找答案,就快明白了。自己切身感受的痛痒都麻木不仁,“睁眼瞎”[7],就别费劲了。《文心雕龙》论知音有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不能怪他禅意复杂,只能怪你不动脑子。“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山阴道上曲径通幽,沿着走就是了,还需要插好路标么?

“只为从前死过来”,“大道得从心死后”,活埋庵的寓意,就是让人立地心死。神出鬼没,死去活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置于死地而后生,这些俗语都有国学渊源与典故,一搜索查阅就明白。

死心了、心死了,为什么就好了呢?《红楼梦》里《好了歌》说的太明白了,了就是好,好就是了,要想好就得了,只有了才能好。人在疼痛时总会哭喊“受不了啊”,那只能接着受;只有服了、接受了,认命了,我活该、我应该受此罪啊,真就不感觉那么疼了,也大奇!这道理通俗易懂,但实际操作起来很难。

说难,难到什么程度呢?几乎不可能,用《中庸》里孔子的话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低头认错,凡人不容易做到,能随随便便做到的却又大多是巧言令色的伪善之徒,诚所谓过犹不及。“我错了”,这三个字的无上味道,非大善知识不能享受,还用《中庸》的话:“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什么是味道?当然,任何概念都很难确切定义,因人而异情随境迁的东西就更难传达了。

烦躁不安,上火着急不得了时,只要退一步想,心一死,就平静了,身体似乎也感觉凉快了下来。布袋和尚有一首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秧当然要后退着进行才更顺手,但是,世间很多事情都可以插秧作比喻。

何为正常方向?人都难以摆脱惯性思维与世俗规定。何为正确目标?名利收获是判断成功的标杆,在它面前人都丢了个性。此时,再读读《道德经》,就晓得老子厉害了,他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什么最贵重?凭什么听别人的!啥都不听别人的是傻,啥都听别人的就更傻。

争强好胜,啥好东西都有了,为什么还不高兴?不知足,还想要更多。一直追求量变,就是缺乏智慧。“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八大人觉经》)。虽然是好东西,却未必有用。占有与被占有是同时的。拥有太多,为物所累。死了心,掐灭欲火,不好高骛远不心猿意马,就踏实了。《镜花缘》第三十八回有道:“倘主意拿定,心如死灰,何处不可去,又何必持其龙须以为依附?”是啊,不攀高就不会摔下来。别攀龙附凤,别趋炎附势,就是迷途知返。去亲近自然吧,林泉高致,不会失望的。

炫耀?可笑!那些所谓的荣誉别人都曾经拥有过。独一无二,空前绝后,才算极致追求,这种机会在地球村里轮不到谁头上。

有这样一个故事,罗斯福的外孙女和小伙伴玩耍,无意间得知自己的外公是美国总统,于是她兴奋地回到家问母亲:“他们说我的外公是总统,你怎么不告诉我啊?”她妈妈回答:“孩子,这也值得你骄傲吗?能当总统的人很多啊。

心如死灰,这个成语好像有些意志消极,情态冷漠,它出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形如槁木饥饿减肥就行,心如死灰则不是发愁那么简单。先别说能否做到,不动心,没有上进心,好么?养生的目的只是活着?活着不是行尸走肉,需要灵魂鲜美。人到了老年,健康活着是个问题,然而更大的问题是活着的兴趣与理由。

不贪好东西,已然高明;不畏惧坏东西,那才是大善根器、勇猛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为六度。依此六种法门,可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划过生死苦海,到达幸福彼岸。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是唐代诗僧寒山拾得的名言,相传二者为文殊与普贤化身。退让、缩头、躲避,寒山又问拾得还有什么妙诀,于是拾得说曾看过弥勒菩萨有偈颂:“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诗句太好,全录于此。苦口婆心者,不胜枚举。“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唐代永嘉大师《证道歌》很长,随便几句就能劝世,当然要证道就必须各自刻苦实证,光说不练没戏。还有明代憨山大师《醒世歌》),“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也是每句话都顶用。

因果,就是时间的先后顺序。逆境由顺时而来,自作自受,逆来顺受,唾面自干,超凡入圣,否极泰来。道在瓦甓屎溺,在最低处。不怨人,就能逢凶化吉,成道成佛成仙成圣。妒恼怨恨,都是毒,都招病。有火有气都不好,怒气上来了控制不住,不能自拔,就是没福气,也是身心病态的表现;脾气越发作就越严重,恶性循环。

“白骨观”,为佛教五门禅法之一种,通常由不净观、白骨观、白骨生肌和白骨流光四步组成,其主要目的是熄灭色身烦恼,由贪恋而厌恶。《禅秘要法经》有说观想尸体腐烂变白骨的,有说观想满世界白骨嘈杂的,用来迅速破除我执法执。这不啻一盆冷水,也算是修身养性的一个偏方,大清凉散,以毒攻毒。

还记得《红楼梦》里说的“馒头庵”吗?它也叫“水月庵”,似水似月水中月,加之“铁槛寺”“馒头庵”的来历,很启发联想。“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曹雪芹认为妙玉很喜欢这句诗。土馒头就是墓地、坟头,那是所有人的最终目的地。别总想着一步到位,急不得,慢慢来。“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王梵志《世无百年人》和《城外土馒头》两首诗堪称“黑色幽默”,像世俗讽刺画。他在唐初很流传,后来被视为“下里巴人”。生年不满百却常怀千岁忧,热闹时要铁门槛,到头来还不都一样。“此身误在我生前”,埋在地下了才明白悔不当初如果重头再来一定不瞎扯淡,然并卵。当然,还有死不瞑目死不改悔壮志未酬的,不甘心啊,我䵽,看把旁边的鬼都笑出尿来了。

 

 



[1] “生在曹洞、临济有,穿过临济、曹洞有。曹洞、临济两俱非,羸羸然丧家之狗。还识得此人么?罗汉道底。”八大山人题黄安平绘《八大山人小像》(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藏),图见《八大山人全集》第1卷扉页;或见《八大山人法书集(一)》,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74页。

[2] 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44-277页。

[3] 颐藏主《古尊宿语录》,中华书局1994年版,上册第63页。

[4] ·张商言《竹叶厂集文》卷九《题王阮亭禅说图》,参见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60页。

[5] “有时一喝如金刚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见:《人眼天目》,《禅宗语录辑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1872页。

[6] 普济《五灯会元》上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4页。

[7]另见:《祖堂集》卷十八《赵州和尚》或《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东院从谂禅师》。另:“僧问定林惠琛禅师‘如何是道’,师曰‘只在目前’,僧曰‘为什么不见’,师曰‘瞎。’”见: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中册第749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