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克里希那穆提批判》(5)

(2019-03-09 17:42:40)
标签:

崔自默

文化

《克里希那穆提批判》(5)

崔自默

《克里希那穆提批判》(5)


6

问:可是,是什么东西在看他的话是否真实?

克:假设我们队事物总是很有感触。我们听这个人讲话,就很想弄清楚他的话是真理或者只是文字。

默:“可是”,这种追问精神可嘉。“什么东西在看他的话是否真实”,东西是看还是被看?

还得提到翻译问题,以及错觉问题,因为不确切、模糊,才有审美空间。一本《红楼梦》酿造出庞大的“红学”和“红学家”队伍,正是因为它的真真假假迷迷糊糊的叙述与情节,于是蔚为壮观,还有无限延展的可能,则非仅仅是原作的功劳。

“什么东西在看他的话是否真实”,这里“看”应该是观察、衡量、判断的意思。

“假设我们队事物总是很有感触”,这是生存的证明以及哲思的前提。哀莫大于心死,人对周围一切失去好奇、兴趣,没有感触,就能说明他开悟了么?

什么是开悟?开悟后的应有表现,是继续积极地瞎折腾还是百无聊赖混吃等死?一切都是瞎折腾,不承认这个结论,谈不上开悟。当然,不同阶段的营养对不同境况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但一般知识结论对于大彻大悟的人全是常识与废话。当然,大彻大悟者仍然回归平常心之道,那么旁人也就看不出他与俗人有什么区别。当然,大彻大悟者不需要向周围人证明自己已然大彻大悟,别人会以为碰上神经病。疯子超凡脱俗的诗意表达比一般诗人要厉害很多,可是没人相信、欣赏。

“我们听这个人讲话”,“这个人”是谁?可以是克氏、他、我,不是特指,而是泛指所有教言者、谈话者。

“就很想弄清楚他的话是真理或者只是文字”,因为对人情世故有感触、感兴趣,又遇到一个似乎高深的人在谈禅说道,就难免去对比判断。真理还是文字?这又回到上面问题3,“真理会和文字混淆”。

虽然文字不等于真理,真理也不是文字,但文字与真理往往被混淆,起码对于一般人会这样。

 

7

问:我一得到结论,说这个人说的是真理,我就不再聆听了。

克:不,我不知道。我的一生都在关心这个问题,不是几天,几年。我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真相。他讲的话是出于经验还是知识,还是两者皆非?大部分人都是出于知识,所以我们才这么说。

我不知道你们要怎样弄清楚。不过我要告诉你们我想怎么做。我会把他的人,他的影响力,他所有这一类的东西全部摆在一边。我不想受影响,我怀疑,我存疑,我很小心。我听他讲,可是却不说“我知道”,或“我不知道”,我存疑。我想弄清楚。

默:“我一得到结论”,“得到”二字有歧义:可以是“我一听到结论”;“我一听到别人的结论”;“我一得到自己的结论”。

“说这个人说的是真理”,既然任何人都无法判断或无资格判断什么是真理,那么某人说某人说的是真理,就一定是不可靠的。之所以用“不可靠”三字,是有一种情况不能排除:也许人家说的就是真理,“也许”。

“我就不再聆听了”,着急什么?稍安勿躁。瞎猫有碰到死耗子的时候,瞎子有射中靶心的可能。大前提和小前提都不对,结论也有可能不错。一个不靠谱的人,为了证明自己还可以,他介绍给你的朋友也许很厉害。很厉害的朋友,他介绍给你的人也许不靠谱。你一听说这个人在说真理,就嗤之以鼻,结果过于自信而失去了聆听好东西的机会。

开卷有益,不咋样的图书或影视作品,也总有一点特别高级的东西。看不到任何好处,什么都不欣赏、不佩服,就是弱智。苍蝇会飞,你就不行。当然,我佩服蟑螂,生命力顽强,值得学习,但并不意味着我就欣赏它的其他方面。

“不,我不知道。”不知道什么?“我错了”,与人交流、商量,以此口头禅来开头,效果会很好。

“我的一生都在关心这个问题,不是几天,几年。”他所关心的也许是:有真理吗、真理是什么、有人能说出真理吗?

“我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真相。”“这个问题”指什么?是眼前提问者所说的“我一得到结论,说这个人说的是真理,我就不再聆听了”吗?如果不是,就是答非所问、自说自话。当然,高级的回答不见得死死缠绕原问题。当然,高级的回答一定确切地回答提问的问题,严丝合缝,一字一句,分析他之所以提出如此问题,如此问题究竟涉及到了多少问题,哪些可以回答哪些无法回答;然后在此基础上,在行衍发、升华。

顺着自己的思路回答问题,发生在大多演讲者身上,于是,提问者没有得到满意的解疑。当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循着其他线索,也可能误入桃花源,曲径通幽,豁然开朗。当然,对于冷静的旁观者而言,仍然能发现最近提问者的问题被忽略了绕过了。莫及,且往下看他。

“他讲的话是出于经验还是知识,还是两者皆非”,这是刚才说的他想知道的问题吗?

如果不是,我们回到提问者的问题身上,那么回答就可以是:我想知道,你究竟为什么一听到有人说这个人说的是真理,就你不在聆听了,真相是什么?

如果是,那么原来句号就最好用冒号,会更科学:“我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真相:他讲的话是出于经验还是知识,还是两者皆非。”问题听清楚了,才可能回答清楚。

用“经验”和“知识”两个关键词进行最简单的二分,再用乘法原理作分类,2x2=4,起码会有四种可能:既出于经验也是知识;出于经验却不是知识;非出于经验却是知识;非出于经验也不是知识。那么,说两者都是或两者皆非,就仅仅涵盖了一半。

还有,经验和知识这两个概念怎么区分,两者内涵和外延界限清楚吗?

再次强调:所有问题都是概念问题。任何人的讲话,所涉及的所有概念,如果边界模糊,就很难进行非此即彼的判断。

数学里集合与排列组合的方法,有助于量化谈话中的状况分类、辨析。

“大部分人都是出于知识,所以我们才这么说。”是的,万法惟识。确切地说,是常识。知识或说智慧、意识,似乎应该包括个人心脑不可控的部分,潜意识、直觉,但因为不可验证,立即或反复,所以暂且存而不论。

“我不知道你们要怎样弄清楚。”不知道,对,因为确实涉及真相真理的大问题。别人不知道,如果你知道,可以交流,告诉别人怎么做。

“不过我要告诉你们我想怎么做。”取法乎上,即便我们终归不能确知真理真相的方方面面,仅仅揣摩其中一部分有用的东西也就够了。就是明明知道了真相真理,赤裸裸血淋淋,无益于岁月静好当下安稳,有意思吗?对,“想怎么做”跟“怎么做”不一样,且往下看。

“我会把他的人,他的影响力,他所有这一类的东西全部摆在一边。”“摆在一边”是什么意思?且往下看。

“我不想受影响,我怀疑,我存疑,我很小心。”摆在一边,原来不是为了参考学习,而是为了舍弃?这个意思和可以引发的意思比较复杂,慢慢解析。他及“他所有这一类的东西”,也都不是空穴来风、无源之水,也都来自于传统、教义、经典。放下,一定是拿起来之后的事情。摆在一边,也一定是接受了起码是经过了“他的人,他的影响力”之后,否则也就谈不上“摆在一边”。所以,“不想受影响”也就是一种说法、套话,除非压根儿就不接触、不知道,从最初就“我怀疑,我存疑”。当然,辩证地接受,所谓扬弃,也是有的。“我很小心”,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了。

佛禅有话头,所谓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庄子·齐物论》里这段话,可谓具体而微。

道、真理、存在、实相,不同词汇罢了,都是存在(Being)。道、真理,本就没有固定界限;教义、言论、概念,也没准确不变的定义。界限,是人为设定的,比如“八德”,左右、伦义、分辩、竞争。

“存而不论”、“论而不议”、“议而不辩”,古语字斟句酌,因为文言区分特别细腻,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因为没有明晰的界限,区分辩论,从何开始?没有明细的合同条款,裁判何从谈起?谈不了还硬要谈,原来是心理问题:“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相示什么,骄傲地显示自家本事而已。巨眼英豪、辩才无碍、智慧无边、教化一切?世间真正的学问,哪里是靠嘴巴说出来的。比如中医,性命攸关,到底行不行,一针一灸一方一剂便决出生死。中医学问是临床经验,是超越了你认识的小科学的大科学,是大容器而不是小杯小碗。慈悲一切是善良发愿,普济一切却需要真能力。你又不是真神,光说不练,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长生不老,何以令人拜服。就算言教布道的文字智慧,佛经那么多管多大用?众生劣根固执、命运定数,“其性刚强,难调难伏”,“结恶习重,旋入旋出”(《地藏菩萨本愿经》)。无缘不能度,正是药医不死病的道理。

“辩也者,有不见也”,庄子这句话很厉害。大凡滔滔不绝特别喜欢辩论之人,一定是见识不够,言者不知么。

辩论,一定是忽略了很多前提条件。假如很多常识具备了,每一个概念彼此都签署合同而无异议,辩论便无从开始。事实都摆在那里,没什么好辩论的,除非是恼羞成怒强词夺理混淆是非浑水摸鱼,故意莫须有之类。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真理无法衡量,所以谈不上标准、尺度。这就厉害了,甚至可以推理说其实没有“真理”这种东西,说恍兮惚兮若有若无都勉强,也不知谁硬是给它取了“真理”这个名字;它只是一个假象,一个假想出来吓人的玩意,或者纯属供闲人解闷的就好比天府之国的麻将桌子龙门阵。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时不援引古典就不足以服众,误以为胡说八道。“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史记·滑稽列传》)看似滑稽荒唐,但亦庄亦谐,解决纷扰。譬如有人打嗝,忽然背后给他一掌,就好了,必须趁他不注意。

庸人自扰,何谈解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无可不可。

说一句错一句,不是说谁真错了,概念例举而已。

“我听他讲,可是却不说‘我知道’,或‘我不知道’,我存疑。我想弄清楚。”是了。既然坐下来听别人说话,就最好从他不紧不慢的言谈中,由此及彼地联想、间接受益。最差的收获,也是借此休息一下,就好比城市烦躁了到郊外庙宇看看,或者街区大道走累了就拐进教堂安静一会。随便插话提问,当然不妥,不礼貌是小,倘若提出问题巨愚蠢狭隘,岂不丢脸。当然,配合也是美德,在提问时间积极踊跃也是好的,设若抛出有些质量的问题则更佳。

“我想弄清楚”,又一个,是啊,弄清楚什么?究竟什么是或有没有真相真理、喧嚣制约、经验知识?弄清楚我自己到底能不能弄清楚真理真相?还是弄清楚你们自己能不能弄清楚真理真相?还是弄清楚你们能不能弄清楚我所说出的是不是真理真相?

累了,休息一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