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批判》(6)

标签:
崔自默文化 |
《克里希那穆提批判》(6)
崔自默
8、
问:存疑表示你已经倾向于怀疑。这就是一种偏见……
默:疑,如药,是好是坏,不能一言以蔽之。好的存疑、疑问、怀疑,也属于好奇心,是求学问道的渠道之一。胡适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存疑,也属于“假设”。
什么都相信,固然不好。什么都不相信,怀疑一切,也不好。“痴”字繁体病字旁里面就是“疑”字,挂碍的“碍”在繁体字右侧也是“疑”字,可见“疑”字是一类病根。疑心生暗鬼,心理上先有了漏洞,就泄了阳气,负能量就大。所以,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当好人,要从信心积极的正能量上出发,才能走得高远长久。
《华严经》有偈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若能远离恶知识,则得亲近善知识;若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习广大善”。有了相信善法的自信心,才能善知广聚、善根广植,良性循环。
《功夫熊猫》里乌龟大师有名言,“要学会相信”,正是由于相信,自信与他信,才成就了功夫熊猫。对,“天下没有什么偶然”。
佛、法、僧,是为“三宝”。“不看僧面看佛面”,僧是替佛传法,由于人们恭敬,很多无知者得意忘形,真就把自己当成了佛菩萨,那也就是末法时代之乱象了。当然,也不能因有此念而谤佛毁法。影子不是本尊,影子斜是因为地面不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骗子是你的老师,是疾病疫苗,你需要付学费、药费。上了一当又一当,当当上的不一样,所以,你需要时刻谨慎,如履薄冰,千万不要骄傲自满。骗子都是心理学高手,比你自己还懂你,可谓你的知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食物链的金字塔上,还有更高一级的动物。你没遇到高手,是因为你还不够档次,没的可骗。到了最高境界,无所谓骗不骗。不是别人骗你,而是你自己骗自己,因为你相信某种东西、理念,你自信有判断力,你有欲望、需求,这类似一种公平的交易。原始竞争,适者生存,森林法则,动物只有两个任务:吃与被吃。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论语·微子》)楚狂人的这句疯话,“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很科学。过去的事实修改不了,未来的可能谁能真的预卜?时间无始无终,因果关系是一个前后不间断的链条,所以,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能自暴自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福祸相依,好坏人好坏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这十六字,道出世道人情,文化要义。人心险恶莫测,道心微妙变幻,只有聚精会神,时时刻刻谦虚谨慎,不偏不激,这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就是中用,就是一个字:度。从容中度,孔夫子希望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难啊。《中庸》第九章引述孔子的话:“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不是文艺理论上的口头禅,而是现实生活中的难上加难。
难在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时而化,宛如味道,咸淡轻重,如何把握?《中庸》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是啊,你吃过多少年饭食了,你说说什么是味道?别瞎说了,你只是模糊的描绘罢了,不是科学的数字表达。葡萄酒鉴定,味道没有绝对的指标好坏,除了皮革水果锈铁之类的常识描述,就只有个性的喜欢不喜欢。
中庸、度,宛如横坐标上的“0”,这一临界状态之外,都是不中庸。好吧,把尺度放宽松一点,允许冗余量、容忍度,在此范围内,还勉强算不偏激,之外,都是偏激。
“存疑表示你已经倾向于怀疑。这就是一种偏见……”存疑与相信对称,中间状态是既相信又存疑的中庸。偏见等价于偏激。
“哦,不是!”不一不异,是与不是没有本质区别,其实都是换一种说法来陈述同样一个事实。积极的智慧的回答往往是:是,是的,对的,好的——如此,能让人心理感觉舒服一些,因为是认可而不是否定。先行认可然后给出修改意见,容易被人接受。开始否定则人有抵触情绪,后面说道如果没有本质问题或仍是同样意思,反觉逊色。
存疑当然不等于偏见,否则何必发明两个词汇;然而存疑与偏见有千丝万缕的关联,都与主观心态、情绪与衡量标准、尺度有关。
“我存疑,意思是我并非他说什么就接受什么。”这句话的文字形式和内容上没有问题,只是前因后果上值得讨论一番。为什么他说什么你却不见得接受什么呢?原因大概有:你的自信,固执与偏见,我执与法执;不相信别人,不相信别人的话里也能包含一定成分的绝对的真理;不自信自己有绝对的判断力,管你怎么说我都了如指掌、观照圆通,如如不动。
好了,我就是他、你,所以存疑别人也就是存疑自己。
9、
克:我宁可用怀疑这两个字,意思是质疑。我们就这么说。我对自己说“我有没有用我的偏见在质疑他”?我从来没有这样问过自己。我要把一切,把他个人的声望、魅力、外表全部放在一边。我既不接受,也不排斥,只想聆听,好弄清楚问题。我是否存在偏见?我是否带着所有的宗教知识,书上说的话,别人说的话,我自己的经验来听他的说话?
默:得失相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是公理。
“但是你却倾向于怀疑。那是一种否定。”倾向于怀疑,保持思辩的警惕性,锋芒尖锐快捷,苦心孤诣,发现人所未见。怀疑不等于否定,但那是否定的“一种”。否定,对别人和对自己都适用。当然,虽然有消极的成分,却并非完全。
即便很消极,却也有积极的作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反作用力有时更有用。没有摩擦的表面,很光滑,阻力确实很小,可是汽车如何行走呢?
“我宁可用怀疑这两个字,意思是质疑。我们就这么说。”,存疑、怀疑、质疑,概念上略有差异,“疑”的含量与比重大小不同而已。好吧,暂且这么说,文字本身究竟是苍白的。
“我对自己说‘我有没有用我的偏见在质疑他’?”时刻追问、检讨、质疑自己,好!问题是,你即便很自觉谦虚,知道自己有偏见在仓库,但此刻,你怎么明白自己已经携带了偏见,而且正在用偏见在质疑别人呢?
“我从来没有这样问过自己。”这句话的确让人糊涂,到底我、他、自己是什么关系?到底进行自我的反问反省质疑是好还是不好?且往下看。
“我要把一切,把他个人的声望、魅力、外表全部放在一边”,这似乎又转回到他在第7个问题回答中所说的,“我会把他的人,他的影响力,他所有这一类的东西全部摆在一边”。可是,不受表面光华的影响与误导,完全开始进入自己的判断状态,可能吗?
那好,可能,现在我正在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不去受其人的光环影响,只盯住他的语言。你可以说语言就是手指,不是月亮,我应该离开他的手指,没错,但那接下去的道路与目标、结果,完全已经是属于我自己的工作与造化了。你也可以说,这正就是他的目的了,完成了舟筏摆渡的工具作用。真棒!我之所以这么啰嗦一番,就是告诉将来可能的读者,我不是有意冒犯或无礼质疑,你们,也完全可以更严厉地质疑我,那真是我莫大的荣幸了。
通过语言文字的质疑与对照、参考,是不是可以忽然开悟,进入桃花源,这也是一个问题。有数存焉,自证自悟。
先辈圣贤,语言究竟是外壳,离一切相,人生境界与灵魂时空,才是后人期盼窥探的所在。
“我既不接受,也不排斥,只想聆听,好弄清楚问题。”想想看,在你聆听的过程中,既不接受也不排斥,这种可能性多大?是心不在焉地表演聆听么?
“非想非非想”,佛家有四禅八定,是这种第四无色禅那吗?佛学禅宗确实营造了无比复杂的概念体系,之所以感觉博大精深,也是因为这些成套的概念。
儒家和道家应该学习借鉴佛学,概念庞大虽然终归落结于“不可说”,但中间过程的确如转万花筒般过瘾,亦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令人难忘。
当然,儒家道家也讲坐忘、心斋,也是这种非想非非想的意思。当然,这可以包括养生方面、思维方式、哲学层面,但这种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的境界,一般人只能存而不论不议不辩了,也就是存疑了。
人脑子当然不是瓶瓶罐罐,语言思想也不是雨水豆沙,但是如何能在认真聆听之际,既不接受也不排斥?这可真是中庸状态了,也宛如一边进一边出的耳旁风。
好比人的眼睛,认真看到一张图片,既不接受也不排斥,怎么可能?眼睛信息经过大脑处理,那些恶心的丑陋的失序的镜头,往往更容易被记住,并且很难抹掉。那些美好的图像,却偏偏容易被忘记。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有句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剧艺术就是痛苦的欣赏与回味,有持久的感染力与震撼力,喜剧则哈哈一笑了之了。
“好弄清楚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呢?
“我是否存在偏见?”是啊,这似乎是一个循环论证、自证。自己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存在偏见?尺子如何衡量自己是否标准?
“我是否带着所有的宗教知识,书上说的话,别人说的话,我自己的经验来听他的说话?”是的,这是一定的。如果不带着以往的知识和概念,你怎么听懂别人在说什么?他说“宗教”你还以为是别的东西呢。书上的话、别人的话,包括自己的经验,如果你不带着它们、排除它们,如何继续学习和做出新判断呢?好比远足带着干粮袋子,虽然是一种负重与累赘,却是前进的能量储备。
身外的经验、知识、话语都是灯光、镜子、借鉴,是自己鉴定、判断的依据、标准、尺度。每个人都是一面不同的镜子,所以你照见的自己也不同;即便不同,照见的却都是你自己。
既然是另一个我,我们说的就是一回事,只是说法不同罢了。也譬如爬山,虽然彼此走的路径不同,阴阳割昏晓,但是到达最高度,顶点只能是同一个。如果都是最高点,却不是同一个,那么我们爬的不是同一座山。
针对同样一个物理的判断,真理会不一样吗?同一个的大象,盲人根据各自摸点(touchpoint)得出的结论不一样,就能说明大象不是同一个么?
真理只能有一个,否则就没有鼓吹、讨论与追求的必要。
针对真理存在着不同见解,只能说明大家都是盲人,不能说明真理可以随意变化、任人摆布。
实际地理地图只能有一个,科学工具GPS也必须规范统一,否则就无从判断你走到哪了,别人拉着你是否在绕远。没有知识参照系、标准尺度,就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究竟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情商最低的行为就是不停的讲道理,没错。没错,不等于正确。没有前人的逻辑方法,想讲理都枉然。跟不讲理的人讲理,不仅仅是情商问题,智商都会出问题。
现在热闹的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在发声、呐喊、秀这秀那。碎片化阅读时代,点卯式点赞和客气式的评论,让更多人沉不下心来阅读。此时,精度思考这一工具更加需要,就宛如GPS,使阅读事半功倍。
所谓知情权,现在似乎还有人稀罕,将来可能会争夺“无知权”。无知无识、无欲无求,不看书不说话,没烦恼没矛盾,没兴趣,却像傻子一样保持微笑,默默祝福,赞美歌颂。那么,这,还有意思吗?
一言难尽,容当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