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批判》(4)
标签:
崔自默文化 |
《克里希那穆提批判》(4)
崔自默
5、
问:面对那个教言的,是不是我内在的喧嚣,我可能弄得清楚吗?
克:所以我才问你们。你们是用什么标准,什么尺度去看,然后才说“是的,是真理”或“我也不知道”?我要问你们是哪一个。或者你们也不知道,所以也在探讨,在研究——不是研究探讨他讲的是寂静的真理,还是自己所受的制约,而是观察他的话实情如何?我也想知道他讲的是真理还是制约。因为我不知道,所以我就要去听他说什么。看看他的话是否真实。
默:问题本身有时不大明确,当然包括翻译的问题。问不清楚,就答不清楚。好比靶子不确定,谈不上射的准不准。
“面对那个教言的”,意思就是多解。“的”啥?“面对那个教言的听众”还是“面对那个教言”还是“面对那个教言者”。“面对那个教言的人”都有歧义,“的人”可以是说者也可以是听者。
“面对那个教言的,是不是我内在的喧嚣,我可能弄得清楚吗?”前半句先弄明白,才有后半句和整句的关系判断。也许意思不复杂,就是:“那个教言是不是我内在的喧嚣,我可能弄清楚吗?”如果这样,就简单了,前面的回答几乎可以解释它了。
也许问题可以复杂化,比如:“面对那个教言的人,是不是我内在的喧嚣,我能弄清楚吗?”这里可以牵扯到:我是谁?我是我吗?我本身是否也属于喧嚣的一部分或一种?
“内在的喧嚣”,如果这个概念成立,就还有“外在的喧嚣”。喧嚣的内或外,是怎么分析的?
这里似乎可以引入一个身体现象做比喻:耳鸣。耳鸣就是一种“内在的喧嚣”,你自己明明听得见自己的耳鸣,别人却听不到。“内在的喧嚣”不管其真的有无,概念合理与否,对于客观、群体、外部判断,都无足轻重。真理,它不应该属于个体的独特的感受,否则就没有谈论的通识基础。
上面已有涉及,在此可以重申:难道说喧嚣和真理的界限一定泾渭分明么?真理往往出淤泥而不染,筛扬淘沥,就出自喧嚣之中。喧嚣与真理不会是毛毛虫与蝴蝶的关系,前身后身,断然分明。如果不是具体的实物,抽象的虚理就更是无形无界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辩若讷,如此,在此执着于区分喧嚣与真理,就没有太大的你要了。
所以,不管“我”是谁,不大可能弄得清楚教言、真理、喧嚣这些概念,以及它们搅和在一起的色味杂陈。
“所以我才问你们。你们是用什么标准,什么尺度去看,然后才说‘是的,是真理’或‘我也不知道’?我要问你们是哪一个。”是的,克氏在此提出标准与尺度的问题。是啊,“你们是哪一个?”你们包括所有人。
没有标准与尺度的判断就是不可信的、是不科学的。
所有哲学思考,必须思考标准的问题,才算本分当行、恰如其分。
“或者你们也不知道,所以也在探讨,在研究——不是研究探讨他讲的是寂静的真理,还是自己所受的制约,而是观察他的话实情如何。”这是重复前面的话题。也可以说是强调的意思。
重复与强调,不好辨析。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真皆真,一假全假。譬如唱戏,如果不到一定境界,一定是一句都唱不好。隔行不隔离,一通百通,属于全息论。知识宛如连通器,不行的人基本什么都不行。体积小的桶,不仅仅只有一个短板。
“不是研究探讨他讲的是寂静的真理,还是自己所受的制约”,这里请注意, “他”当指克氏,而“自己”指谁呢?
在前面一个问答里,克氏曾有一句话,“你们听他讲这些东西,你们不知道到底他是讲出了寂静的非凡真理,还是只从饱受制约的童年所起的反应,等等”,现在重新回味一下,“反应”这一动词的主语或主体是谁?可以是“他”,也可以是“你们”。
不妨进行简单地处理,分别陈述为:不是研究探讨他讲的是否寂静的真理,还是他自己所受的制约,或者是你们个人所受的制约。你们听他讲这些东西,你们不知道到底他是否讲出了寂静的非凡真理,还是他只从饱受制约的童年所起的反应,或者还可以是你们各自的反应等等。
将错就错,阴差阳错,化腐朽为神奇。原著文字表达不可能天衣无缝,翻译者也不可能圆融通达,但这丝毫无碍于我们在其基础上曲解、辩证、升华。
“而是观察他的话实情如何”,这句话是客气了。教者及教言不能完全表白自己,于是听众读者试图“观察他的话实情如何”,怎么可能。当然也可以加大自信,夸大无法实验证实的个人观点与主观结论。标准、尺度,这时有掂量这两个概念的必要。
实情是:眼睛或普通望远镜无法观察外太空。日常尺子无法测量光年单位的空间距离。最精准的尺子也无法称物重量。靠感觉掂量观察,不科学。
“我也想知道他讲的是真理还是制约。”“我”应该是指克氏自己。“因为我不知道,所以我就要去听他说什么。”“他”指谁,也是克氏自己吗?如果“我”就是“他”,也就是克氏也在自我对话,与另一个我对话。
反省、反观、内省、内观、自察、自觉,都是很好的修行方法。“圣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只有心静如水,才能涤除玄览,祛除喧嚣,照见自己,玄览物外,谛听真理。
然而,镜镜相照,其象无穷,影子的影子的影子哪里看得到头啊。人生如白驹过隙,来不及你悟透真理。
“看看他的话是否真实”,一说而已,不要当真。理想,以理想之,不是真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