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还是抄袭?

标签:
崔自默文化 |
临摹还是抄袭?
崔自默
精度思维,是一直需要提高的。大概齐、难得糊涂、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浑水摸鱼,有意无意地摒弃逻辑思维,于是,一点点,哪怕是一点点,“科学之思想”提高起来都很难。
“抄袭”这个关于艺术的具体问题,能成为今日的大众热点,我觉得是迟早的事情,也值得关注并认真讨论,大有益处。
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传媒空前发达,国际版权保护等操作不断落实,执行细化。于是,生活而艺术,经济而文化,不同地区的民族背景与认识习惯的差异,必然开始进入一个基本知识的教育普及与体系完善阶段。
很多事情属于常识。比如中国画传统中,讲究所谓“临摹”,是初学者提高创作技法的主要途径之一。以《芥子园画谱》为例,其中展示了不同画种图式的符号化学习方法。尤其是书法,取法这个碑那个帖,流派师承,一笔一划形神兼备,一折腾就是一辈子。
学习不等于创作,但又不能截然分开。摹本、仿品、复制、赝品、造假、鉴定,又是另外的话题。
临摹,如果从创作角度讲,也可以算作一种特殊方式的抄袭。当然,临摹之作在技法水准上可能超越原作,但从创意方面考察,则断然等而下之。不过,只要后来者注明引用来源与抄录出处,不丢人。
有一种现象很有意思,如果原作的辨识度特高,那么临摹就是临摹;反之,倘若原作并非家喻户晓,那么临摹就会沦为抄袭。
艺术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创新。任何突变,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换言之,任何所谓新意,每属步人后尘,必有其雏形,只是外人大多不知道罢了。
艺术作品无外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内容总不好说,形式则一目了然。
内容类同、形式相似,据说到了百分之三四十的重合率就可以算作抄袭。单独一个花瓶、苹果、鸟、书、娃娃或小动物,只要笔触粗略地画出来,怎么都难说与谁雷同,不算抄袭。如果是一组物件,两幅画中其排列组合顺序完全一致,这种雷同的几率小极了。每个字都可以随便使,但两首诗里词语前后连接句型结构一模一样,这种雷同的几率等于零。这也是基因鉴定与指纹对比的原理,要相信科学。
有些先锋作品涉及个性审美、再创作、风格、反讽、幽默等问题,或者属于行为艺术或装置艺术范畴,譬如给马桶签个名、给美女加一绺胡子、让梵高与蒙娜丽莎同框等等,识图相似度那是相当高,却不被指认抄袭,因为其目的隐晦,不那么不言而喻。
非专业人士能判断是否抄袭吗?这宛如法庭陪审团的最后决议,即便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集体结果却也往往是公平可信的共识。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天下文章一大抄,可是大道甚夷,善行无辙迹,花样翻新,化用无形,就是高手、大师。
日新其艺,风气开先,一直在进步,一直被模仿,随便一个支派都可以培养出大师,就是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