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不及 ---谈艺术知音
你问我八大山人在当年能有多少知音,我也不太清楚,但可以判断不会太多,因为没有多少与他相关联的文字资料留下来作为旁证。由于独特的身份原因,他当时就很另类,包括他的画,也许真能欣赏其中奥妙的人也不少,而更多的,则是出于好奇的态度来看待他的疯癫行为以及艺术创作;至于他自己把谁当作真正的知音,只有他自己明白。
这么多年过去了,今天他的画作被当作珍宝来被博物馆和个人收藏着,可是他八大山人自己,却不得而知了。他算是幸运的了,他的作品也算是幸运的了,毕竟过去三百多年了,他的作品有不少留传了下来,并得到重视。
很多艺术家也许在当时都很优秀,但不可能都被历史记忆住。能遇到“异代知音”,就像抽签得到大奖一样,实在是神奇的事;尤其是偶然遇到有实力收藏家,即便他们出于赢利的目的,炒作、包装、策划、经营,但终归还是把前人的艺术推广了开来,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不然被历史彻底湮没掉,又能怎样?
知音是相对的,所以要知足,不能寻求完美;绝对的知音,只是一个概念、理想、梦想,实际是没有的。事实是残酷的,大浪淘沙,留下的虽然不见得是最好的,但总不是最坏的。
历史需要偶然,正在进行时更难免偶然。在艺术家活着的当时就很幸运,那需要诸多方面的原因。术以学富,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左右逢源,出类拔萃,这样的艺术家终归是少数,而大多的,只能是作为群众基础,以爱好者的身份做抬轿子的人,甚者有终身不能摆脱贫困潦倒的生活境况。没有无因之果,任何表面现象一定有背后的深层的原因,有时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过去很多年后别人只能揣测、估摸。
艺术欣赏有共性成分,但艺术创作更多的是表现为个性特征。读者对作品的认识,意见往往不统一,也总需要一个过程;更多的情况是,还没有得到统一,就过去了,来不及了。
“来不及”,这足以让人警醒和敬畏,在赞叹异代知音可贵的同时,提醒人应该怎么去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了如此认识,劝君再不要装腔作势、顾弄玄虚,再不要费力感叹眼前知音稀少,再不要苦心寄托希望于将来,还是把大好光阴用在当下为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