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44:松山战役笔记》出版纪事1

(2009-06-07 13:01:39)
标签:

书稿

三联书店

《读书》

纪事

叶彤

文化

分类: 著述

没想到平生所写的第一本书,竟然能得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的青睐。

我写《1944:松山战役笔记》的念头,完全是“玩”出来的。2000年后,我因为采访了樊建川、沈克尼、方军等几位收藏、研究抗战历史的方家,忽然勾起了沉睡于心的抗战情结,也加入了抗战史收藏、研究的业余队伍。从“藏品”进而追求“藏识”,又利用工作之便踏访了不少著名抗战遗址遗存。2004年,忽然置身滇西松山,产生了为松山写一本书的冲动。我不是学史出身,但“玩物”的经验,却让我做调查研究方面比一般记者更较真。在四年的搜集资料和写作过程中,我没有什么枯燥艰苦体验,就跟每个星期六从潘家园淘回玩意儿不厌其烦地把玩一样,充满兴奋和快感。

书稿出来后,我想找个出版社看看。我自己所在的解放军出版社,我先pass了。为何?主要是不想留下“沾光”的色彩,我在社里担任着一个部门的职务,写个平庸之作恐怕也容易让同行、领导给个人情书号;假如东西还不错呢,给人留下这印象就有点冤屈了。这是个脸面问题。正好,我跟本社的同事、《解放军文艺》杂志的殷实聊起此事,那段时间我俩一道从四川抗震救灾回来,正沉浸在分享战斗经验之中。他说,我推荐给三联书店试试吧,我认识三联的叶彤,他是《读书》杂志的编辑。殷实是我们社里在《读书》发表过文章的唯一的人。他曾参加过《读书》的一些作者茶话会,那是三联书店与作者联谊的传统,据说那里的咖啡味道好极了。而以三联为精神家园的那些文化人,常常让殷实感慨,他们的学识、品德往往只能概括为一个平实的“好”字。

书稿就交给叶彤了。三联书店编辑的办公室,是那种被很多格子分割开的大房间,每个人都静悄悄地在自己的格子里看稿子。旁边辟出一个接待作者的区域,就是一张大桌子、几把椅子。叶彤是位戴眼镜的斯文书生,大约比我稍年长一些。跟他接触挺长时间以后,我才在网上检索资料时知道他是清华大学理科毕业,又报考北京大学的文科研究生,为钱理群教授的弟子。他性格沉稳,言语不多,常常微笑着听我讲。我第一次交稿时,主要向他说起对这个题材感兴趣而研究的缘起,完全是一个感性谈话,激动时声音可能大到干扰那些格子间里的编辑们。不知道那些缺乏“知性”的谈话,到底让叶彤留下了些什么印象。但是,大概一个多月后,他来电话了,说书稿我们很感兴趣,有空可以再来谈一谈。

第二次去,叶彤给我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希望我为书稿中征引的材料,做出注释。我早就有这个预感了,三联的书是讲究学术规范的,我在写作中本来也有做注的打算,但因为觉得麻烦,材料随用随丢,到后来发现已经搞成了一个浩大的“烂尾楼”。本来,叶彤完全可以直接要求,但他话说得太委婉了,好像因为给我添了麻烦而不好意思。三联的人有很多共同的性格,这是其中一个:即便他们有权“要求”,但总是将其呈现为“建议”。他们相信你自己能做出正确选择。

我自信是知道好歹的人。于是在后来的近两个月里,为30多万字的书稿做了近900条注释。那些资料并不都在手边,翻查过程中常常急得冒火:明明记得在这个书堆里,怎么就找不到了呢?我的书斋也实在太凌乱了一些。据说北大有个老教授,因为几个弟子主动替老师收拾了书房,使得在乱中习惯了几十年的老教授忽然找不到任何资料,不久即郁郁而终。所幸我的资料积累还不多,也没人来代替收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