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地域歧视的西安何谈国际化
李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进程主要是由软实力体现出来的。这种软实力,就是现代文明社会必有的包容、多元、和睦共处。古都西安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方案可行不可行且不说,居然展现了地域歧视。一个以政府行为展示歧视的城市谈不上国际化,要考虑的是产生什么恶劣后果。
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初,西安市文明办、市社科院联合组建了“国际化大都市市民人文素养培育”课题组,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雁塔、碑林、莲湖等区,与各阶层市民进行沟通,进行集体座谈和个案访谈,并参照国内外国际化大都市经验,最后形成“对策”,提供给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决策参考。
这个“对策”可笑之处甚多。比如“西安计划用10年时间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城市人口达1000万以上。”城市化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发展路程,但现有经验,超大型城市会产生很多问题,纽约、墨西哥等巨型城市在建筑管理、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诸方面漏洞百出。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以相对分散的城市群实现城市化,既环保又方便管理。西安可能有自己的想法或者特长,但以千万人口为目标,这个无论如何不好理解。
“2015年,一半市民能认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既要诵读唐诗、宋词,也要诵读歌德、普希金”,这个具体目标也未免过于花拳绣腿。汉字简繁有其规律,外语更是工具。你这里外国客人多了,开饭馆的卖服装的自然会日常英语,如果没有英语人群交流,就算硬背了900句还不是半个月忘光光。歌德普希金就更开玩笑了,这些文学史上的巨人,在他们本国怕也没有一半国民熟悉;这人选也有些莫明其妙,为什么不是雨果和托尔斯泰?
上述仅仅是可笑,还不算太大的硬伤。“西安国际化对策”中包含的地域歧视内容,就令人恐惧了。
“针对外来人口文化水平低、文明习惯差的问题,实施社区学校结业证制度与暂住证挂钩制度。以《文明礼仪手册》为基本教材,以社区学校为免费教育平台,要求外来人口办暂住证前必须入校就读,拿到结业证的外来人口优先办理暂住证,并享受相关城市福利。”这个政策,明显把外来人口妖魔化。反歧视是人类多年努力,西安国际化与否是一回事,制订歧视性政策又是一回事。
以政府行为划分地域,针对性采取措施,这已经走上了公开进行地域歧视的道路。“要求外来人口办暂住证前必须入校就读”,中国的户籍制度本身就需要改革,要求国民暂住在自己国土上也是荒唐的。西安不仅没有投身户籍改革洪流,相反还倒退了,不但强化暂住证,还附加“必须怎样怎样”的条件。不入校就读学什么礼仪就不给暂住证,没有暂住证就不能居住,更不能享受相关城市福利,西安是不是要设置三门六岗,全面监控“外来人口”?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提供给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决策参考”的“对策”,是由文明办、社科院做出的。这些职能部门,原本应该是走在社会发展前列,从事文明建设的地方,现在反倒成了制订详细地域歧视高招的有司。文明办和社科院如此,西安别的职能部门会什么样?
移民是一个社会力量的源泉,是财富和智慧流动的主要载体,国际化都市莫不以拥有高比例的非本地出生人口为荣,例如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居然有50%的非本地出生人口,这成了加拿大显示自己多元文化、面向世界的招牌,一有机会就亮出来。现在要建设国际化都市的西安,不仅没有把吸引移民制订为自己的建设目标,还直接搞了个“外来人口文化水平低、文明习惯差”的标准,谁告诉古都西安外来人口文化水平低的?谁还敢到西安去旅游经商?
西安最兴盛当为唐之长安,万国来朝八方共处,白肤碧眼满街都是,既是世界文明中心,也是移民拥塞之地。今天的西安强分“外来人口”,想做国际化大都市纯为笑料。后代可能永远实现不了汉的恢宏唐的包容,至少不要小心眼儿吧。
本文6月22日发表于大众网·新浪评论
李牧署名文章版权归原作者,保留全部权利。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前一篇:中日传奇之方正恩仇(七·完)
后一篇:魁独史·十一 法裔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