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传奇之方正恩仇(七·完)
(2010-06-20 21:06:28)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国 |
中日传奇之方正恩仇(七·完)
后记
李牧
随着日本遗孤、妇女及其直系亲属归国,他们的亲朋,以及必然产生的中日混血儿,开始在两国来往。最新数据,方正县在日本的华人华侨近4万人,归侨侨眷6.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8%,旅日华侨人均年收入约达15万元人民币。差不多每四个方正居民中,就有一人与日本有直接关系。这种侨民关系是双向的,中国这边看是华侨,日本那边叫日侨,第二代第三代在华日人后裔早已你中有我,多数据有中日双重血缘。华人华侨在中国曾经有铁的界限,今天中国的侨务政策早已经有意回避国籍,只要自认是中国人就在侨务工作范围。
日本方面,现在有多个友好团体常年与方正保持联系,与方正结成友好县的有至少两个县级行政单位。日本与方正有关的视频、文字出版物很多,而且不断在增加。某种程度上,方正在日本的知名度远比在中国高。2008年1月,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怀着感恩之情,为方正挥毫题字———“仁爱”。当然,书法文化在东方的通行,本身就是充满仁爱精神的中华儒家文化圈的具体体现。
中国方面,方正的侨乡背景,已经成为地方发展和政策制订的第一考量。民间,方正县日语学校到处都是,去日本打工然后携款还乡创业,比赴日潮的主要城市上海要早得多。因为特殊的历史际遇,方正到日本留学、打工,已经成了方正的一种习俗。方正常年有数万人在日本,来自日本的现金流不断增大。方正县国际邮政业务占全省的比重达三分之一,实际收入在全省60多个县中名列第一位,仅有23万人口的方正县,储蓄存款余额高达37.2亿元,人均储蓄1.6万余元,比全市农村储蓄水平平均高出一半。
地处塞北的方正,成了一个年轻的侨乡。侨乡文化已经深入角角落落,你不经意走进一个小村子,可能就会惊奇的发现,普通农民的炕桌上,与东北炖菜并列的,居然是——一盘货真价实的紫菜寿司。走在县城的街道上,两侧各类商铺牌匾大多用中日双语。日本街在全国各地的旅游城市并不少见,但方正的日本风情街可能是最正宗的。
我现在写的这几篇有关方正的随笔,不足以概括方正悲壮传奇的现代史,更是仅仅稍涉及一点点中日之间的千年恩怨。一切属实,不夸张,不煸情,不虚构,是我的底线。
下面具体回答一下本系列发表后的新浪网友提问以做本文结束。蓝字是提问部分。留言很多,许多留言对我很鼓励读来很温暖,但挑出来回答的都是尖锐甚至尖刻型的。
你写这篇文章到底是想说明什么呢?
是想表达日本人其实是不忘本的?
是想表达你对当今中国多数人仇视日本人的一种劝说?
还是想表达日本人其实很好?
我什么也不想表达。我只是想叙述一个事实。开拓团在东北制造了很多“挑灶村”,一家人全部死了,当地叫“挑灶”,这一事实我从未否认。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送台彩电,和今天送栋房子差不多"。太太太夸张了.
今天弄套房子,可能很难,但对大多数人,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许多人只能对彩电可望不可及。几十人看一台小电视的盛况,今天的人是想像不了的。
其实我觉得吧,大多数遗孤是没有良心的。
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大多数是多少人,你又掌握了多少故事。我只能对我文章中的每个字负责。
以上说法没有依据。我以前看的一篇文章提到,回到日本的大多数战争遗孤,后来都没有与中国养父母联系了。
方便的话,告诉我这是谁的文章,在那里发表的,我很愿意与原作者联系并转载到我在新浪的博客。谢谢。
李牧署名文章版权归原作者,保留全部权利。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前一篇:涉嫌刑事犯罪怎成政协提案
后一篇:地域歧视的西安何谈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