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驼山——驼岭千寻

标签:
驼山石窟昊天宫杂谈 |
分类: 两山两圣人 |

驼山,与云门山相对而立,山形似驼,故名驼山。和云门山相比,驼山的位置更偏远更幽深。因此这里更加古意盎然。

驼山主峰海拔高408米,不算高,但也不矮,有索道可上。

山门是一座古老的穿厅式三间瓦屋。木叶茂盛,遮天蔽日。石阶厚实宽大,让人顿感前路艰辛。

山门旁立国保碑,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驼山石窟。驼山石窟,是1988年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驼山快要到顶的地方,雕刻精美,技艺精湛,为北周至中唐之间的古代造像珍品。

拜佛台,大约是因为由此望去,远处的山岭形似卧佛,让人匍匐下拜。

明朝正德年间,官居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的乐平人乔宇书写"驼山"两个大字,镌刻在山前的石壁上,至今仍赫然在目。刚劲有力,雄风依然,虽历经沧桑,却更显本色。

山路上有一处四字石刻,从左向右读,是:平易高处,说的是儒家思想。从右向左读,是:处高易平,又是佛教义理。寓意久远。

行百里者半九十。从导览图看出,驼山古迹集中在山顶。

东天门。从此门即可进入石窟东门。驼山石窟,是我国东部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窟造像群。计有大小石窟五座,摩崖造像一处。共有造像638尊。开凿于北周至盛唐时期。

第一窟为平顶方形小型石窟,开凿于初唐(618-712)及盛唐(712-762)时期。


主尊面型丰满祥和,身材健美匀称,为世所罕见的毗卢遮那佛像精品。

两侧壁上刻着仙界众佛,或立于祥云之上,或翩然飞舞,一派极乐世界景象。

菩萨雕像亭亭玉立,曲线优美,具有典型的唐代审美特征。

高发髻,面相丰满而秀美,颈下璎珞,手臂佩钏,袒上身,胸部丰满,立于莲座上。

窟左右侧有四个小龛。

弟子与菩萨。菩萨右手持鲜花,体态呈曲线,立于莲座上。

力士虽已头部残缺,风化严重,却依然能够感受身体散发出的洪荒之力。

一佛二弟子。

弟子的体态也至为婀娜,颇富浪漫气息。

第二窟为平顶方形中型窟,开凿于隋开皇年间(581-600)。

正面刻一佛二菩萨像。旁壁刻千佛像和供养人像。

主尊结痂趺坐,螺形发髻,内着僧祗支,外穿褒衣博带袈裟,手施无畏与愿印。

主尊。


壁上佛像,有立佛、坐佛。

胁侍头戴高冠,冠侧出较大的宝缯,颈佩连珠状项环,长裙拽地。曾经有鲜艳的色彩装饰衣身,如今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秀翠。

胁侍面带微笑,冠带长长的垂至肩部,颈部戴连珠状的项链,帔帛下垂于胸腹间,然后上卷至肘部,身前极细致的璎珞,由右肩下垂至腿部。长裙曳地,正中有宽博的裙带垂下。

胁侍。

力士刻于窟门,形象勇猛。

力士。

胁侍长裙曳地,飘带修长。

另外一侧的力士手举短剑,面部形象更为生动。

此窟东壁有一供养人像,着翻领,窄袖的大衣,无开胯,腰间有扣,扣下束带,带上刻连珠形图案,足着尖头皮靴。此为一胡人形象。这证明当时的青州对外交往密切,常有西域人在此活动。


两壁有341尊千佛像,大多为坐佛。

小龛内有许多一佛二菩萨。

主尊阿弥陀佛高逾七米,为山东最大的结痂趺坐佛像。基座上有“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题记。

主尊面相圆润,螺髻,有白毫相,眉毛细长,双目微闭,目光下敛,带有沉思的神情。

结跏趺坐,内着僧祗支,胸前结带,外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袈裟上有红色彩绘。手施无畏与愿印。

面容清秀,颈无横线,胸有结带。

主尊阿弥陀佛。造像雕刻刀法为平刀直切式,具有极浓的北朝风格。

两旁二菩萨相对而立。胁侍菩萨高3.94米,头戴花冠,飘带下垂,着长裙,形象浑融圆润。

二菩萨头戴高冠,冠带下垂,面目清秀,颈佩如意状项圈,长裙拽地,璎珞较为简单。

长耳有轮,脖颈系如意项圈,束带位置较高。

千佛像由小龛组成,每龛1~3尊,龛旁有造像人题名。


坛基上有“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的题记。据《隋书》卷47《韦世康传》记载:“世康从父弟操,字元节,刚简有风概,任周致位上开府光州刺史。高祖为丞相,以平尉迟迥功,进位柱国,封平桑郡公,历青荆二州总管,卒谥曰静”。由此可知,这个大像的开凿人就是北周末年平定尉迟迥功而被晋升为柱国,封为平桑公,做青、荆二州总管的韦操。

第四窟为方室平顶小型龛,开凿于隋末唐初(611-624),正面刻一佛二菩萨像。主尊为倚坐像,手施无畏与愿印。造像表面风化严重。

二旁的菩萨像已无法看出宝冠,仅可看到宝冠飘下的宝缯。由肩部垂下的披帛,上卷至肘部,衬托着雕刻精美的璎珞。

壁上的佛像群雕还是十分精彩,一佛二菩萨背光是朱砂的红色,令人感慨岁月的变迁。

佛像的坐姿十分丰富,有自在坐、垂足坐,体态活灵活现,完全是极乐世界的狂欢。

众神慵懒的日常生活。

第五窟为方室平顶小型窟,开凿于北齐(550-570)时期,正面为一佛二胁侍菩萨像。主尊清瘦。衣着简洁流畅,为北齐典型造像风格。手施无畏与愿印。

驼山上还有一组摩崖造像群,刻于石壁,不算入石窟。雕凿于隋唐时期(581-907)。造型体材多样。

有立佛。

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走进南天门,就进入驼山极顶,始建于宋代的道教昊天宫建筑群就安静地伫立在这里。

因为历史的悠久,昊天宫内外碑碣如林,计有130多幢,多为重修碑记。

跨过天河、五龙池,便进入三清境界,神仙所居,宛若天开。

据史书记载,昊天宫原为驼山寺,宋末道兴,改为道观,从元代至清代均有修缮,为古青州著名的道教胜地。正殿是玉皇殿。殿前两块高大的石碑,也是昊天宫最具价值的两块石碑,分别是明代三部尚书陈经撰文、杨应奎书丹、胡宗宪所立的《重修昊天宫记》和元大德六年的《大元降御香记》碑。


明代《重修昊天宫记》碑首。碑首和碑身分离。

开凿于宋、元时期的天泉,东西二池相通,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青州知府杜思刻“天泉”石碑。

最后一进建筑是全石结构的七宝阁,系石质无梁双拱阁式结构,始建于元代。

当间门楣嵌碑“七宝阁”,系清顺治丙申年重修时题刻。

七宝阁二层为三清殿,四周是回廊露台,拱形大殿内,前方辟一门二窗,内供奉道教世界的三位天尊。
驼岭延绵数里,古时以八尺为一寻,故称“驼岭千寻”。正是:驼岭千寻古州胜景,石窟万载华夏文光。万载确乎是夸张了,但也确是我们心中最美好的愿望,祝福古代的文化胜迹永远流传。
前一篇:「青州」云门山——东齐秀色
后一篇:「青州」衡王府石坊——大雅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