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木雕。
正厅的南面有一处花园,现已不见胜日寻芳的景象,成为农家堆置木材的场所。

二楼明间窗格的下面伸出美人靠,供小姐们赏花寻春。

先是一排琉璃小漏窗,上面横额刻凤凰图案,再上是美人靠精细而繁复的木条。浑然天成,美轮美奂。

尚书第是明朝万历年间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府第。

门罩为青砖牌楼,朴素简约,灵芝砖拱下镂刻如意,中心字牌石刻正楷“尚书第”三字。

尚书第内,已物是人非,不复旧貌。

相传明神宗体念余懋学“代天巡猎”有功,将数尾放养在御花园池中的“红洛鱼”赏赐与他。余懋学告老回乡时,带回老家凿缸饲养。经漫长的驯化选择,逐逝形成今天婺源的特产“荷包红鱼”。如果你到理坑游玩,荷包红鱼应该亲口一尝。

垂柱门罩,与尚书第紧邻。

大夫第,现为理坑村史馆。门楼高大轩昂,下有三步金阶,有连升三级之雅意。

大夫第建于清朝后期,主人为清道光年间的光禄大夫余启官。正厅气势不凡,梁枋木雕精致。

正厅为二层,中心三间开敞,两旁为夹屋。

天井一侧为高墙,光影能够直射而入。

正厅大额枋中间刻九世同堂人物画,寄托美好的愿望。

正厅正中悬匾:理学渊源。为清光绪七年立。理坑村原名为理源,正是由此而来。

厢房木雕更是缛密。“山中邹鲁”为清乾隆二十八年旧匾。
“笔峰兆汉”题于清嘉庆元年。“笔峰兆汉”、“山中邹鲁”、“理学渊源”、“文光耀日”都是理坑村水口廊桥——理源桥上的门楣题字。

格心的冰梅纹一般用于书房,象征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劝勉读书人珍惜光阴。
天井外墙下放一口水缸,蓄积雨水。墙边竖两列竹节形落水管,四水归堂。

街旁老宅里为三雕工艺馆。

门口放几只石墩,有八角形、鼓形,上刻花鸟文字,透出浓厚的文化韵味。
工艺馆内,物品丰富,新旧杂陈。

正厅三间,二层楼阁。
柱头用斗栱,栱身刻花草,当是明代做派。

代天巡狩系明万历皇帝赏赐给工部尚书余懋学之匾。但工艺馆内的匾额落款写为“大理寺左少卿陕西巡抚南京吏部尚书余懋衡”,显然是伪匾。

“恬淡冲和”,为万历三十年,拜赠进士出身、官至四川布政司余一龙。

“天官冢宰”,显然应该是属于余懋衡。但均不可细观。
崇德堂建于清嘉庆年间,门楼前放着一对旗杆石墩,可以想见当年旌旗招展的喧闹和尊贵。

前院也是长方形天井,正厅三开间。两厢狭促,下层开敞,二层与正厅联通。

厢房上部施月梁、阑额,倒爬狮、斗栱皆精致。

雕刻以文房四宝博古图案为主。
福寿堂,为清光绪七年余道生所建,其曾为五品官员,为读书人家。

门楼为五凤楼样式,朝西。砖雕门罩。

正中刻“理学渊源”字匾。

这处门罩为三叠的牌楼式样,在券门上细腻地刻画出月梁,颇为传神。

月梁线刻包袱图案,卷草花卉。

云溪别墅,建于清道光年间,主人余启官,号云溪。曾为富商,后弃商从儒,发奋读书,一举考中进士,终以光禄大夫光宗耀祖。

入口券门上题“佳境”,以园林的形象示人。
过门为弄巷。
门头北面有北斗七星图案。

漏窗为如意纹。

进入内院,爬满葫芦的青藤架跃入眼帘,明目提神。
正厅掩映于树木之后,面阔五间,开敞向庭。

歇山顶门厅本为正门,廊下有一排供人歇息的美人靠。

柱头插栱出四跳。阑额精雕细镂,上施花瓶式栏杆。

明间横额中部刻仙鹤荷花,两旁为蝴蝶戏瓜。上部四攒斗栱,栱间壁刻冰梅纹和蝙蝠。

仙鹤荷花、蝴蝶戏瓜。双杪斗栱,第一跳出斜栱。

次间木刻。

冰梅纹的大量使用证明理坑村崇儒尚文的风气由来已久。
正厅前有廊轩。

廊轩仅以两只狮子头顶住方斗,斗上檩条托弯椽,极为罕见。

狮子头撑栱。
廊轩架构至为难得。

正厅屏风板挂先人容像,以示慎终追远。

屏风板两侧留门洞,上置月梁。

月梁上施大斗,托住二层梁板。

承重梁下刻花。

与过门相连的是倒座房,似已不复旧貌。

唯横额上雕刻的凤凰牡丹,依旧神采斐然,让人无法忘记它曾经的金碧辉煌。

柱头三杪插栱。
据《沱川余氏宗谱》记载:沱川余氏始祖余道潜,与朱熹之父朱松是北宋徽宗重和八年(1118年)同科进士。余道潜于庚子年(1120
)由安徽桐城迁沱川篁村。其后代余景阳,于1206 年迁居理坑。理坑在明朝至清朝中叶达到极盛,涌现了一大批高官巨富,村落规模在那时成形。因为理坑地处偏僻,传统风貌得以较好保存,现已成为珍贵的文物遗产,让怀旧寻幽者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