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圃现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末的1910年由惠余钱庄李鹤生修建,历时三载,后归国民党军长颜秀武。“逸”为才华出众之意,“圃”为果木瓜菜的园地,园名就蕴含着田园的志趣。
外墙高大而坚固,覆满绿色的青藤。大门位于东南角的巽位,这是古宅一般的朝向。主屋坐北朝南,宅门的巽位是纳气方,是文昌帝君的位置,为第一吉位。

门楣用麻石雕刻,上覆瓦檐,门头刻嘉木异草暗寓春夏秋冬。

门后是天井,南望可清楚看出,门房为二开间,西为通道。
通道置展板,介绍逸圃的构成和独特之处。逸圃住宅偏于西,住宅五进,火巷在东,壁墙上却有假山贴墙而筑,仿佛以墙为幕的山水画卷。

通道正对的是火巷的八角门,上有隶书的俊逸书法“逸圃”,右为神龛。

神龛中间浮雕精美的如意,二龙戏珠的脊饰,鳌鱼脊吻。门扇、栅栏栩栩如生。
八角门后是火巷,中间是块石铺地,两边砖墁地夹着青苔。这让人想起宋人杨杰的一首诗《勿去草》,余读时也是感慨不已。“勿去草,草无恶。若比世俗俗浮薄。
君不见长安公卿家,公卿盛时客如麻。公卿去后门无车,惟有芳草年年加。又不见千里万里江湖滨,触目凄凄无故人,惟有芳草随车轮。”草和主人似乎真的不离不弃呢。

粉墙上线刻一幅“逸圃贴面假山剖面图”。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在他的《扬州园林》一书中称赞此利用曲尺之地,上下错综,境界多变。利用“绝处逢生”的手法,由小园转入隔园,似尽未尽,是扬州园林的特色。

门房后天井拐向西侧,是住宅区,前为倒座,后为五进房舍。

且按下火巷边上的壁石假山不表,先转入西路住宅。一进院面阔三间,南为倒座北为正厅,两厢为廊道。

倒座房内为扬州国画院展览,这是有原因的。逸圃曾作为很多机关的办公场所。扬州专区阶级教育展览馆当年就设置在这里。1960年,扬州人民广播电台也在逸圃成立,评话艺术家王少堂的扬州评话《武松》就是在这里录制。后来,逸圃还成为扬州国画院和扬州人民出版社的办公地点。扬州国画院展览就是在故地展出自己的过往。

扬州国画院在1962年至1968年设在逸圃,当时的画师有江轸光、王板哉。江轸光是刘海粟的高足,也是扬州国画院首任院长。王板哉师从齐白石、黄宾虹诸先生。

李圣和,吴砚耕是二位女先生。

何庵之是淮安人,师从潘天寿等先生;陈谷平为江苏省美协首批会员。

宗静风、董庆生。

薛锋、鞠伏强。

高顺康、郭荣。

倒座房梁架简明,中为四界梁圆作,桐油作漆,两边是单步梁。
西厢墙上挂一幅郑板桥的“石畔青青竹”。

一进院正厅,面阔三间,前有廊道,正面皆为长窗,木作典雅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