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福寿”字样,祈求吉祥平安。
南屏村共有72条巷弄,恰如“迷宫式村落”。步步高升巷即“长房弄”,是72条巷弄中最长、层次感最强的一条,尽头有23级台阶,一级高过一级。

长房弄两旁的建筑相对并峙,屋檐和门罩争奇斗艳,各具特色。月梁的出现昭示唯美的现实主义回归。

左边的门厅就是雕花厅入口,在青石板铺就的巷弄,淡泊如诗。

进入雕花厅,则是别有洞天,木雕布满房屋的关键部位。这座建筑造于清光绪年间,接受了西洋立体图风,木雕不仅有形,也有色泽的点缀。

图案依旧是传统的龙凤呈祥题材,却更加写实,更加壮观,更具观赏价值。

正堂两边的冬瓜梁也沥金彩粉,清末没落的气息油然而来。

天花板彩绘各种吉祥图案。

壁窗木雕蝙蝠、双鱼、莲叶、梅兰图案。

隔扇格心板木雕。

隔扇格心板木雕。

在巷弄的丁字路口,正对路口的墙壁上,嵌石:泰山石敢当。这具有风水学上的意义,可以镇宅辟邪。事实上它也提醒了路人,这里是路口,要注意避免碰壁。

招财进宝巷。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半榻山房就坐落在巷内。

半榻山房为三进二天井结构,二层走马楼。前院天井宽敞,室内以清水木为主。

走马楼周以木栏,上部出檐广大,天井漏出黝黑的光亮。

侧壁直梁上元宝陀墩。
正堂悬匾:半榻山房,取义于“半榻皮囊半榻书”之意,也是耕读之家。
万松林中万松亭。这里是南屏古老村口空间序列的树林,位于村东北的小山埠上,流水缠绕,风正水清。
醴泉,滋养村民的生活用水。
由万松林出村,须经此小路至万松桥,路旁是矮墙漏窗,绿树出墙。
村口的一派水乡的田园景象,水房立在水边。

水车,引水灌溉的工具,吾国最早记载的水车资料是东汉时期。

石碾,用于加工谷物。由石、木构成,直径4米,由牛牵引。

水牛被拴在河边的树上,似乎随时准备着待命。背景里,粉墙黛瓦,南山如屏。

南屏村口,由古老的驿道来到这里,河水弯弯,绕村而过。万松桥架于水面,如长虹卧波。水车吱吱呀呀作响,恬静淡泊。
万松桥。

万松桥面高出两侧路面,故以十步石阶连接。桥身皆块石垒制而成,两边石栏。
万松桥两侧,是古老的拦河大坝,控制水位,保护村庄安全。

万松桥另一侧拦河大坝。

万松桥北,立着国保碑,南屏村古建筑群是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保碑旁还有一块石碑,是清嘉庆八年六月桐城姚鼐所撰《万松桥记》:
黟之西南有叶村,村北大溪东流,达渔亭、休宁,以合新安江水。村东西各有小溪,两小溪上有石桥四,皆叶君有广芥一先人所为也。而大溪当村口,有万松亭,亭侧架木溪上为桥,曰万松桥。时为大水决去,村人病之。欲易石久矣。然其工巨不可就。
乾隆五十三年夏,徽州蛟水发,叶村之南山崩塌,坏田庐,毁桥岸。其后数年,民修田庐既饬,而山崩坏未复,地脉亏败,叶氏以为忧,出财修之。众举叶君掌其事,垒石培土山之形势,不愈月而完,余银数千两。众喜,后请君董为石桥于村口,当其蛟水之发,山陨一巨石于地。方三丈余,叶君视其质坚而理直,取为桥材。
嘉庆七年九月,桥成。长十二丈,广一丈六尺,高如其广,名之曰万松桥。以在万松亭畔故耳。
嘉庆八年六月同城姚鼐记
南屏万松桥,三孔石拱桥,横跨在武陵溪上,桥上有石栏、石柱。

石栏边抱鼓石。

石雕上的香炉和花瓶被旋转了90度,想必这石块是后补所致。

古驿道上,马车飞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