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因为李白的那首流传千古的诗《赠汪伦》,而名满天下。但凡文人雅士,贩夫走卒,无不以游之而后快。桃花潭本是一汪清澈的潭水,深及千尺,但在李白的心里,依旧不及故人的情意。桃花潭,现在已经是一座镇的名字,也是一个景区的名称。
从景区入口进来,首先是一座优美的文昌阁映入眼帘,三层四方八面,供奉文昌帝君。这是地属翟村,因为在桃花潭的东边,人称水东翟村。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建成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翟氏家族文运昌盛,在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中,考中七位翰林、十五位进士,得皇帝御批,方有此文昌阁,阁顶是金色的葫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1989年5月17日公布,安徽省人民政府立。在建设控制地带中出现“陈村”。这是因为桃花潭所在地名数次变更,汉代称陵阳,东晋改为广阳,唐代开始,称南阳镇。民国卅五年称水东镇,在1982年改名为陈村镇。1999年为了发展旅游业,改名为桃花潭镇。桃花潭水两岸,分别为万村和翟村。

文昌阁高约25米,宽围约50米。八面翘角很高,翘角处瓦沿呈90度方向旋转铺盖。底层外有回廊,八根大理石檐柱支撑着八个翘角。
石质檐柱浮雕斜万字连纹。
外檐抹角檐柱下柱础。

柱础周身浅刻如意纹。
石柱与木梁交接处的木雕为八仙中的人物雕像。

室内圆柱柱础。

瓜棱形柱础。

木板门,铁扣件。纹理和颜色被时间渲染。

翟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由嘉靖已末进士、御封部车驾司,主事翟震川创建。据祠中介绍,为现存祠堂中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久。
翟氏宗祠侧面。体量确实巨大,占地十亩,建筑面积3524平方米。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翟氏宗祠,1998年5月4日公布,安徽省人民政府立。

大门后檐高悬“江南名族”横匾,为明天启年间宁国府知事董懋中题写。匾下有四个分别写着“福、禄、寿、喜”的门簪。

柱础。

汉白玉石鼓。

石鼓浮雕鳌鱼波浪图案。

仪门前厅前檐双步接四界梁加后檐双步,用四柱。
和仙,手持荷花。

合仙,手捧宝盒。

正厅,面阔五间。

正中门上悬挂“忠孝堂”木匾为明万历皇帝亲赐。明万历年间,翟氏家族翟国儒考中武状元,官至江南镇抚大将军。后云南边疆发生叛乱,万历皇帝派翟国儒率军平叛,在平叛后打了胜仗归来的途中遭叛军暗算而牺牲,明万历皇帝深感其忠义,御赐“忠孝堂”作为翟氏宗祠的堂名。
相传明清两朝皇帝曾钦赐给翟氏家族各种匾额以及重臣和文人墨客所书写的匾额共计108块,由于文革时期的破坏现在尚留存20多块。
云纹梁托。

前檐四界梁,檐柱用抹角方石柱。

中间内四界。

后双步。
两厢外有栏杆。院中工人正在建造龙舟,桃花潭上,也许不久将有赛龙舟大会。

寝殿,二层阁楼。

寝殿前双步。

石栏。翟氏宗祠从前厅、正厅到寝殿,地势逐层抬高。

中跨大承重梁。

南阳镇门楼。坐落在桃花潭东岸,砖木结构。半圆门洞,上有石额刻“南阳镇”三字。南阳镇为古南阳县故地,桃花潭在唐武德三年置南阳县,武德八年废南阳县入泾县,称南阳镇。此门楼应是清代重修。
南阳镇门楼背面,上下二层,均为敞开式,上层有梁枋和窗栏,下层为过道。内设供行人休憩的石条凳。

八字院门,白石门枋上有嵌方。建于明代,为翟志进住宅。此处为桃花潭东,是翟村所在。

门楣石雕。
宝善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

木窗。

沿着翟村的水东街蜿蜒前行,终于来到河岸边,梦潭轩背倚“踏歌岸阁”而建,八字门楼,圆门洞。
从圆门走进去,登木梯来到“踏歌岸阁”楼上,桃花潭在眼前缓缓流动,碧波荡漾。唐天宝十四年(755年),李白被贬而流放。汪伦修书一封盛邀李白来桃花潭游玩,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信后,闻知有美景、美酒,加上同窗好友万钜也是世居桃花潭,便欣然前来。来到之后,李白并未见到信中所说“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汪伦解释道:“十里桃花是离此地十里处有一片桃花渡,万家酒店则是万姓主人所开的酒店。”李白听后笑道:“游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快事。”此后在桃花潭逗游了一个多月,每天与汪伦、万钜游山玩水,喝酒吟诗,结下了深厚友谊。李白在此期间共写下十二首诗,并在临别登船的时候,吟出了千古绝唱《赠汪伦》。
河对岸高起的阁楼是后人修建的怀仙阁,传说就是当年李白和汪伦、万钜饮酒作诗的地方。
在怀仙阁,李白和友人欢快地相聚,把酒言欢;在踏歌岸阁,万村和翟村人民以本地特有的踏歌舞送别李白。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踏歌岸阁,1986年7月3日公布,安徽省人民政府立。

踏歌岸阁,在汪伦当年送别李白的东园古渡之处建造。阁为二层砖木结构,底层走道,向东通往翟村老街,向西跨过半圆门洞,经石阶直达桃花潭岸边。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十三年重修,民国初复修。临潭一面楼檐下方挂匾“踏歌古岸”,是1983年重修时,安徽省原政协主席张恺帆所书。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坐上游船,来到潭西,这里就到了万村。走上圆洞,是怀仙阁。
怀仙阁。古树纷披,翼然一亭。建于明末清初,1987年重修。

人在阁中,尽览桃潭美景。内厅四门均为倒置的酒坛、酒壶形状。
阁顶藻井。 
汪伦墓。坐落在怀仙阁下的草地上。 
石马。

武将。

文官。

石羊。

顶部攒尖石屋,下部几型基座,中间束腰葫芦。

墓碑刻道:文官之墓汪讳伦也,谪仙题。姑妄言之姑听之。

汪伦墓全景。汪伦,字文焕,一字凤林,歙州黟县(今安徽太平县)。唐开元间任泾县令。卸任后,由于留恋桃花潭,特将其家由黟县迁往泾县,居泾县桃花潭畔。天宝元年(740年)至宝应元年(761年),李白多次来安徽当涂、宣城、泾县、秋浦、南陵等地,并在汪伦的邀请下,游历桃花潭,二人结下深厚的友情。这次不经意的交往,也使汪伦名垂青史,流传后世。
从桃花潭西岸门楼进去,走进斑驳的石板路,就来到万村老街。
泾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桃潭西岸门楼(清),泾县人民政府1996年12月10日公布,泾县人民政府立。

万村老街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靠近水路码头,是徽商的运输通道。李白来到这里,但见白墙黑瓦,鳞次栉比,虽无一万家酒店,但也是酒肆林立。诗人的心中,一定如醇酒一般舒畅。

如今的万村略显冷清,房屋大多门扉紧闭。偶尔开启的老屋,已是垂垂危矣。门上的木枋承受着平面外集中力的重压,弯曲变形,已彻底破坏。
寻常巷陌,人道李白曾住。

万家酒店,似乎听到来自1300年前的饮酒高歌。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桃花潭石碑,泾县书画家吴作人题墨,立在桃花潭入口。它提醒着过往行旅一千年前的故事。那时,情意比潭水深,比美酒醇。友谊,比金石坚,比天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