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黄村乡九峰村,是一处偏僻的所在,沿着窄窄的水泥乡道前行,会看到村口处立着一座石质苍劲的牌坊,它融化在天地之中,和近旁的山川树木浑然一体,像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
牌坊名为百岁坊,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四柱三间三楼。这是为当时101岁去世的九峰村节妇徐氏兴建的,徐氏既守贞又长寿,好人好报,在当时是名动全国的人物。按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朝廷颁布的文献,节妇寿至百岁者,给予“贞寿之门”牌坊,并给建坊银两。时人遂为徐氏申报立坊,最终获得圣旨,建成流芳至今的石牌坊。
百岁坊也是贞洁坊,这在今日之中国,恐也是孤例了。

最顶端由石葫芦压顶,“葫芦”谐音“福禄”,寓意福禄永存,脊饰鳌鱼尾。

东面的字板上依稀可见被石灰覆盖的痕迹,一般认为是“文革”时期的印记,可能是邑人为了保护牌坊免受不测之灾,进而采取的变通措施。有时,生命就是一种妥协。牌坊也是如此。
石灰覆盖,时光掩埋,斑驳不堪。

明间正门内外,各有一对回首眺望的石狮,警觉地注视着不远处。

百岁坊东立面,通体为上等的花岗石建筑,高十二米。

边柱外三面有抱鼓石护持。

泾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岁坊(清),泾县人民政府1985年5月22日公布,泾县人民政府立。

下枋两侧上刻“福寿”二字,中间青苔遮住了浮雕。

次间下枋,下有一对云托。

次间下枋,最下面仅剩一只云托。为龙腾鱼跃的图案。

次间字板,安徽抚院康□看语。康应是当时的兵部侍郎康绍镛,“看语”这词现在少用,大约为公文中的词语,是审单、谳语之意。
看得泾县王永悌之妻寿妇徐氏幼毓名门长归儒族鹿车共輓(wan)夙娴淑慎之仪鸿案柜庄久著柔嘉之范静而能寿核算已过乎百龄……

次间字板,题头为“计录事实”。介绍徐氏生平。徐氏系永定都徐可仪女,生于康熙戊戌年(1718)十一月初六日戌时,迄至嘉庆戊寅年(1818),实为101虚岁。
徐氏生有四子,在长子12岁,幼子2岁那年,夫王永悌去世。从此,徐氏坚守忠贞,孝敬公婆,抚养子女,终身没有改嫁。至立坊之时,徐氏长子已76岁,有孙11人,曾孙15人。这些都在刻在字板上。
彤管徽流绵百世。
丹墀恩赐树千秋。

西立面,应是正面,朝向村前马路。

明间字板:贞寿之门。
小字板题:旌表敕赠奉直大夫王永悌之妻封宜人徐氏财准百岁坊。双勾线刻,非细辨不可得识。下枋上云栱托起。
王永悌生前是普通农民,因此至少五品的奉直大夫衔是身后朝廷“敕赠”,说明王永悌后人中有朝廷命官。徐氏被封“宜人”,也是五品以上官员之妻才能获得的封号。“财”,通“裁”。“财准”即“裁准”。
次间下枋,刻凤凰、麒麟图案。

凤凰、花卉。

明柱石狮。

端柱雕刻云朵、太阳。

端柱浅浮雕。

次间字板。嘉庆二十四年(1819)吉立,两次间分别为兵部尚书孙玉庭和泾县县令张星燦看语。
兵部尚书孙玉庭、兵部侍郎康绍镛以及泾县县令张星燦,是依照律例,向朝廷申请为徐氏立坊的关键人物,他们的看语遂一起刻在了百岁坊上。
贞维专静叨天眷。
寿届期颐荷帝庥。
抱柱楹联藏头为“贞寿”二字。

抱柱楹联上部,花瓶图案。

明间基座上,一对回望的石狮,相看不厌。

百岁坊北,是绵延的群山,晨雾拉起薄薄的轻纱,绿树成林,清水碧流。泾县境内的第二高山峰,承流峰就坐落在这里。在这样的山水之下,人过期颐之寿,也是天成。据《大清一统志》载其:“山有九峰,皆极耸秀,溪谷深幽,最为嘉胜。”

典雅的百岁坊。

呜呼!牌坊百年,人世代谢。九峰村百岁坊,像一位历经沧桑、饱经风霜的老人,孤独而坚强地屹立在村头的古道边。它朝迎暮送着每一位乡亲,熙来攘往,一刻未曾停歇。在每一位村民的心中,它就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