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来到一片开阔平坦的草地,远处一块光滑的巨石,有过打凿的痕迹。这就是阳山碑材的碑额。
阳山碑材由碑座、碑身、碑首组成。开凿于永乐二年十月(1404),停止于永乐三年八月(1405),征集劳工1000余人,耗时300余天。
碑座高8.59米,宽11.64米,长23.3米,重量6198吨;碑身高25米,宽9.84米,厚4米,重量2617吨;碑首高6米,宽11.74米,厚4.6米,重量862吨。

碑首只是打凿出轮廓,并未与山体完全脱离。在600年前,劳工们全耐自己的双手,无机械设备,辛苦自不必言说。
碑首切开的长方形洞。

碑身位于碑首的后面,在下方切下一道高约两米的口子,和山的主体分开,也未完工。

600年过去,线条似乎向下变形,不再水平。巨石无辜,遭此横刀。

碑首和后面的山体已彻底分开。

碑首。

碑身的水平切缝,一人多高。

阳山石材,色黝泽如漆,古人称之为天赐良材。岩石无裂缝,层面平缓,利于开凿。

当时开凿碑材,现场有设计施工的官员和监工。劳工千人中有囚徒。工程浩大,劳工自然艰辛,惨死者不计其数,阳山碑材的山脚下,现在仍有一村名“坟头村”,就是当年劳工安歇之地。

阳山碑材,来自一个统治者的疯狂指令。最终,成祖朱棣放弃了自己的旨意。究其原因,首先是随着时间的迁移,成祖地位稳固,把政治中心移至北京,对千里之外的南京自然牵挂就少,碑材毕竟是为太祖朱元璋准备的圣功圣德碑,似乎也不再迫切需要了;其次,当然就是技术问题,石碑并未全部与山体脱离,全部完工仍有相当工程量,碑材切下后,如何运至紫金山下?几乎无解。放弃,是最佳的选择。

碑座在碑首、碑身的山下不远,这里是古采石场所在。

山高数里,其体皆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