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愈墓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邓府山,这里是一片静谧的山岗,绿树成荫。邓府山大约原是邓愈的私家领地。邓愈墓面北,也许是朝着明孝陵的方向。生前,他和太祖朱元璋曾是结拜的兄弟,后来成为君臣。好在邓愈去世在洪武十年(1377),死在平定西南之乱的班师途中,还未到鸟尽弓藏的时候。墓地为元璋亲自为他选择,葬礼为国葬。灵枢从寿春运到南京水西门时,明太祖亲往祭奠,备极哀荣。邓愈作为开国功臣,陆家庄结拜兄弟中的老五,也算是知所进退。
邓府山下由其第16世孙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立一牌坊,四柱三门冲天式,上插彩云,原在雨花西路127号石粉厂院内,因建设需要,和墓前神道石刻一起移位至今址。横坊上题:山高水长,抱柱楹联:高密前勋传铁券,宁河懋绩著金书。
这幅对联,点出邓愈是东汉开国功臣高密侯邓禹的后代,将门世家,死后被追封宁河王,名垂青史。

从左向右分别是省保碑,世界文化遗产碑,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

宁河武顺王邓愈墓神道碑位于邓府山石阶中段,碑通高5.25米。被称为金陵九大古碑之一。中刻“大明敕赐宁河武顺王神道碑”,纂书三竖行,为朱炎所撰。碑身正面楷书碑文33行,满行94字,计2700字。

邓愈墓的神道现有一对石马、一对马倌、一对石虎、一对石羊、一对文臣和一对武将和墓冢。

邓愈墓一对石马与其它功臣墓不同,石马腹下是实的,两边刻着精美的云纹,意为天马。

此为西天马。马鞍上刻天马追天鹿图案。
东天马。

神道全景。

西马倌。脸部已残。
东马倌。

东马倌正面。

西石羊。
东石羊。

西石虎。
东石虎。

西文臣,有须。

西文臣正面。

西文臣背面衣饰。
东文臣,无须。

东文臣正面。

东文臣背面衣饰。

西武将,肩部无品阶。

西武将正面,有须。

西武将背面。
东武将,无品阶标志。

东武将正面,无须。

东武将双手拄剑。

东武将背面。

公元2013年清明节立,宁河王邓愈后裔全族纪念始祖邓愈暨后裔归宗祭文。
邓愈(1337—1377年),明初第五大开国功臣。原名友德,朱元璋赐名愈。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少年时随父兄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后率部由盱眙投奔朱元璋,英勇善战,屡立战功,洪武初年佐大将军徐达北征,洪武十年(1377年)受命西征叶番,班师途中病死于寿春。追封宁河王,谥武顺。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列第五。

清光绪十八年,十六世孙重立石碑,横卧在草地上,上书:大明邓宁河武顺王之墓。

墓冢圆形,茂密的青草覆盖住尘土。

光绪戊申初夏邓族后裔敬立祭台。
邓愈墓四周,现在环廊相绕,石刻碑亭汇集,是怀古之地。

一对石羊温顺地伏在草丛之中。这也是某位先人的神道石刻,被移置此地。

石虎。

周瑄墓,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迁移至此,剩一门坊。周瑄,明南京刑部尚书。这是原存于雨花台西善桥油坊村周瑄墓前的牌坊。周瑄值得一提的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随英宗出征瓦剌,在著名的“土木之变”中,与皇帝同时沦为蒙古人的阶下囚,后来英宗得释,并复辟再临帝位,周瑄因祸得福,擢升为南京刑部尚书。成化十三年(147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致仕,家无田园,迁居南京,成化二十年卒,年七十八。赠太子少保,谥庄懿。
福清公主墓也是易地重建。福清公主(1370—1417年),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八女。洪武十八年(1385)嫁于明开国功臣凤翔候张麟之子张龙,卒于永乐十五年(1417),享年48岁。
福清公主墓呈长方形券顶。1998年6月18日,南京江东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在邓府山小区开发建设区教师楼时发现,2000年10月重建于邓愈墓东侧。

墓分前后室,全长9.35长、宽4.2米。前后室间有隔墙,隔墙厚0.6米、宽0.85米,其中央置木门,已腐。中间门宽2.45米、高2.85米。后室长5.5米。后室中央置须弥座石棺床,棺床底部长2.87米、宽1.60米,高0.6米。墓后室东、西、南三壁各砌壁龛,东、西壁龛宽1.2米、高1.45米、深0.65米,南壁龛宽1.27米、高1.5米、深0.42米。
俯视邓愈墓来处。神道碑巍然屹立,将人们带回600年前的烽火年月,大明王朝推翻了鞑靼人的殖民统治,重回汉唐雄风,功莫大焉。每一个历史的节点上,总有着不畏生死的先行者,这就是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