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秀墓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甘家巷小学入口处的一座轻钢结构铁皮屋内,有专人看守,每天与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为伴,浑不似田野山间,瓦肆勾栏。参访者出示身份证,实名登记后,即可入内观瞻。
国保碑局促于一隅。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萧秀墓石刻,时代:梁普通四年(523),发布年月:1988年1月13日。南京市人民政府。
碑体工整大方,碑面字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略有缺憾的是“发布年月”应为“发布日期”或“发布年月日”。

萧秀墓石刻分列于甘家巷小学中轴线两侧,孩子们每天经过这里,都要和这些1500年的石刻对话。在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文物的注视下,孩子们一天天成长,石刻一天天沧桑,历史一天天书写。
萧秀墓前现存石刻3种8件,其中石辟邪两只,均为雄兽,东西相对。
石神道柱一对,东柱仅剩柱座;西柱较完整,散佚顶部莲花盘和小兽。萧秀墓石刻中最为称道的是两对石碑,现存完整的有两块,另两块仅存基座。四碑共建在一人的神道上,确属罕见。

西侧神道碑和石柱。

西侧两座神道碑和神道柱。其中一座石碑仅剩基座。
西神道碑。史称该碑为彭城刘孝绰撰文,吴兴贝义渊书写。
碑圆首,碑首部中间有一个圆形穿孔。碑脊两边分别装饰着交结成辫状的高浮雕双龙。两碑身侧面原来也有浮雕,今已模糊不清。碑面正文全泐。该碑在1953年曾进行过维修加固。 
西柱柱头圆盖及小辟邪已失,柱身、柱座保存较好,通高4.70米。柱身雕刻隐陷直刳棱纹20道,高3.86米,柱额上题刻“梁故散骑常侍司空安成康王之神道”;柱额下饰有一圈绳辫纹和一圈交龙纹。

西柱柱座高0.84米,上为环伏成圆形的衔珠双螭,下为长方形基座,长1.45米,宽1.40米。

西神道碑基座。萧秀墓石刻四碑共建,有史可查。据记载:萧秀(475年-518年),字彦远,梁文帝萧顺之的第七子,梁武帝萧衍的异母弟。齐时官至太子舍人。萧衍起兵入建康后,齐和帝封之为南徐州刺史。梁大监元年(502年),封安成郡王、征虏将军。天监六年,为江州刺史。次年,迁荆州刺史、安西将军,加都督。任期内立学校,招隐逸。天监十三年,为鄂州刺史、安西将军,加都督。天监十六年,迁镇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天监十七年春,死于赴任途中,时年44岁。
萧秀性格宽和,礼贤下土,精意学术,他曾招集学士刘孝标编《类苑》,书末完稿,便流行于世。
萧秀死后,当世高才王僧儒(464年-522年)、陆倕(470年-526年)、刘孝绰(481年-539年)、裴子野(469年-530年)4人分别撰写一篇碑文,帝“欲择而用之”。由于这4位文人所写碑文都相当精彩,难分伯仲,令人难以取舍,最后决定“四碑并建”,形成空前绝后的奇观。目前,可以肯定为四碑共建的还有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

西辟邪,昂首挺立。

西辟邪身长3.07米,高3.02米,体围3.07米。
西辟邪和碑座。西龟趺座头部残缺,全长2.70米,宽l.49米,高1米。

西辟邪保存较好,未见化学加固的黄色斑痕。似乎也没有较明显的裂纹。

东石碑和仅存的东石柱基座。东碑高4.1米,宽1.46米,厚0.31米;龟趺座长3.37米,宽1.50米,高1.01米;碑阴刻正书题名6行,多不可辨。
东石碑。
东龟趺座长3.54米,宽1.43米,高1.02米,原来头部断落于地,1953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用钢筋、水泥将其修复。
东柱仅存柱座,上圆下方,高0.70米,上为衔珠双璃,下为方形基座,边长1.45米,四侧饰有神兽纹。
东辟邪,体健膘肥,雄性特征明显。
东辟邪身长3.35米,高2.95米,体围3.60米。
萧秀墓石刻,应该是南京南朝陵墓石刻中保存最全者。为了健全地保存,文物工作者显然做出了系统连续的巨大的努力。但将它们一起归置于一室,似乎又少了乡野地头的原真,失去长河落日的自然之趣,这大概就是文人追求的那种意境。孰是孰非,恐怕永无定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