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流至高邮境内,遇一大湖,即高邮湖。这一带河面宽阔,水天一色,一望无际。这里大概是运河最宽处,岸边立一块巨石,上书: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高邮明清运河故道。路边还有一块国保碑,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杭大运河 高邮里运河故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布
江苏省人民政府立。

1956年,运河拓宽,留下一座湖心岛。岛上一座寺院,曰镇国寺;寺里最著名的是方塔,古意盎然,历经沧桑,却生机无限。这湖心岛是专为镇国寺塔而筑,是当年为保塔而让运河改道的结果。

吾人沿着湖中的道路向塔驶近。见塔的周围在大兴土木,加固河堤。国运昌盛,建设方兴未艾。

镇国寺牌楼,四柱三门,重檐灰瓦彤柱。
“镇国寺”字匾的背面写着:“来此为甚”?
是来礼佛,还是只为一塔?这问题使我纠结一下,但很快释然。佛在心中,吾性自足,不假外物。
镇国寺效果图。四面环水,是千里大运河上唯一的湖心岛庙宇。

镇国寺始建于唐僖宗年间(874-888),系僖宗为其弟举直禅师所建。举直禅师圆寂后,建塔一座珍藏舍利安放经卷,即为镇国寺塔。历代重修。镇国寺于2001年6月28日复建,以塔所在南北向为中轴线,依次为露天观音像、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
湖心岛有普渡桥和和堤相连,此即沿着普渡桥拍下的画面。
塔高32.8米。塔身用青砖砌筑,平面方形,楼阁式结构。

烟波浩渺,镇国寺塔。

终于来到岛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慈悲庄严的露天汉白玉观音像,高10.08米。由83片莲花瓣组成的莲台,象征83万高邮人民祈求国富民强,五谷丰登。

天王殿,面阔三间,歇山灰瓦黄墙。正面三道券门。
垂脊脊饰。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庄重典雅,古朴精致。

明间和次间置隔扇。尽间圆窗。

修行的僧人,手持佛珠,一身皂衣,面容祥和。

镇国寺塔,南方的大雁塔。

塔刹,为四角盔式,顶端直立着二米高葫芦式紫铜塔尖。

墙面砌有突出的八角砖柱,层层之间都有斗栱叠砌砖出檐。

收分羁直,挑檐方正。

倚柱间置垂花柱,柱头平板枋上置一斗三升栱,斗上出耍头。这是明代才有的建构。

四、五、七层檐下无一斗三升栱,柱头叠涩出檐,椽下出菊花头。
壁龛,应为置佛像或照明之用。
镇国寺塔的地坪已低于相邻地面近两米。旧传塔有九层,为龙爪去其半,仅存六级,后增修为七层。乾隆四十三年(1778)火起,诸级皆毁,遂成空塔。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镇国寺塔 时代:宋、明
1957年8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 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 高邮市人民政府立

塔之地坪已低于路面,首层为圆倚柱,余层皆为八角倚柱。

二层檐下双层椽,上方下圆。两层鸡嗉檐间伸出菊花头。最下一斗三升栱。

三层,改为抽屉檐,最下仍有一斗三升栱。

四层,去掉一斗三升栱。

按高邮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5月吉日所立“重修镇国寺塔记”:五层塔门外嵌长方砖刻一块,上书“皇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重修。今镇国寺塔有唐代之风骨,明代之表征,即唐骨明表。

镇国寺塔的内部在清乾隆年间烧毁,故现有木梯楼板皆为后建。底层置玉佛,妙法庄严。屏风刻祥云神龙。
屏风背面刻千手观音。

透过塔门俯视镇国寺。

按“重修镇国寺塔记”:登临斯塔,邮城勃勃生机,风光无限;珠湖浩浩烟波,金晖万顷。

古塔古寺相映,陆上水上相宜。

登塔木梯。

它牵动着墨客骚人的情思,引来了多少动人的丹青歌吟。

岁月在它的身上打下斑驳的烙印,它依旧仰望着遥远的地平线。

盔顶。

镇国寺塔,忠实地守护着一方土地,从未倦怠。无论夕阳西下,无论风雨侵袭。它是高邮城的象征。它是古运河上璀璨的光芒,照亮夜行者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