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岳寺塔,在从事建筑学专业的人士眼里,是神一样的名字。新中国成立伊始,建筑大师梁思成向中央政府开列了一份必须重点保护的文物清单,根据重要程度,梁思成在其前面分别标上五个圈、四个圈、三个圈……而嵩岳寺塔前标的是五个圈。
余寻访这里,开车送我的当地人介绍说:这塔好,学建筑的都来看、都来画。就像张曼玉爱上了建筑师一样,建筑师也都喜欢这塔。这事情知道的人很多啊。

嵩岳寺山门。佛教中传,一般先有塔后有寺,寺以塔名。早期的佛寺称塔寺,以塔为中心建僧舍。自唐之后逐渐改了规制,塔寺分离,也有把塔建在寺旁、寺后或寺外。嵩岳寺塔位于寺院正中,公元509年,北魏宣武帝在嵩山南麓营造了雅致、堂皇的离宫。11年后,崇尚佛教的北魏孝明帝把离宫改成了寺院,并在寺内建造了嵩岳寺塔及八极殿等千余间佛殿。时至今日,主要建筑仅剩下嵩岳寺塔。

如此说来,则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一书采用这一说法。现代一般中国建筑史的书籍皆写成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大概是有了新的资料了吧。但无论如何,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高40米,15层,周长33米,壁厚2.45米。
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北魏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闲居寺。隋仁寿二年(602)改名嵩岳寺。唐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宫。
这座唐碑展示了这寺悠长历史的一面,它的全名是大德大证禅师碑。刻立于唐代宗大历四年(769),记述了大德大证的生平事迹和佛教禅宗初祖达摩至大证北宗九祖的传法世系,以及对大证禅师的颂扬和悼念。王缙撰文,徐浩楷书。和嵩阳书院大唐碑上的八分隶书皆是一人所为。徐浩留世的书法石刻仅三品,登封嵩山占据其二。

嵩岳寺塔是十二边形,十五层檐,密檐式塔。这一直被认为是吾国之孤例。因为到唐代,方塔大行其道,宋代八角塔居多。到了元明清的杂变时代,塔也鲜有正十二边的近似圆形。山西五台山尊胜寺塔,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是一座十二角九层密檐式砖塔。
其实塔最初源自印度,梁思成评说它“自柱及卷面均呈显著印度影响,外来基因已化入塔身”。嵩岳寺塔正是受外来影响的密檐塔的早期形态。
嵩岳寺塔上下浑砖砌就,层叠布以密檐,外涂白灰,内为楼阁式,外为密檐式,塔身呈平面等边十二角形,中央塔室为正八角形,塔室宽7.6米。整个塔室上下贯通,呈圆筒状。全塔刚劲雄伟,轻快秀丽,建筑工艺精巧。该塔高大挺拔,但却是用砖和黄泥粘砌而成,塔砖小而且簿,历经千年而依旧屹立。嵩岳寺塔无论在建筑艺术上,还是在建筑技术方面,都是中国和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
嵩岳寺塔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宝刹组成。塔基随塔身砌作十二边形,台高0.85米,宽1.6米。塔前砌长方形月台,塔后砌砖铺甬道,与基台同高。
该塔底部在低平的基座上起两段塔身,中间砌一周腰檐作为分界。其中下段高3.59米,为上下垂直的素壁,比较简单,仅在四正面有门道;上段高3.73米,为全塔最好装饰,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四正面券门与下段门道通,券门上有印度式火焰券门楣,其余八面各砌出一座单层方塔形壁龛,各转角处砌壁柱。
中部是十五层密叠的重檐,用砖叠涩砌出,檐宽逐层收分,外轮廓呈抛物线造型,其意匠显然来自中国的重楼。
最高处有砖砌塔刹,通高4.75米,以石构成,其形式为在简单台座上置俯莲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
印度式犍陀罗装饰。

密檐间的直棂窗。

2.45米厚的墙壁给人安全感。

壁柱覆盆基座。

壁柱覆莲头。

嵩岳寺塔的轮廓线各层重檐均向内按一定的曲率收缩,轮廓线柔合丰圆,饱满韧健,似乎塔内蕴藏着一种勃勃生气。塔体通刷黄色,高高耸出于青瓦红墙绿树之上,为山色林影增添了一段神奇。
嵩岳寺塔是一件古老的文物,却愈发散放出旺盛的影响力。很多后来者私淑嵩岳寺塔。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者即自称,他们按嵩岳寺塔设计了那座著名的高楼。历1500年的嵩岳寺塔春秋正旺,而且有了传承。建筑真的是有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