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第一”坊前一对翁仲。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雕刻,高约1米,平顶大脸,腰系大扣纽带。
导游全景图。中岳庙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中轴线是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大道,共十一进,全长1.3华里。

遥参亭,是古代过往行旅拜谒岳神的地方。檐坊和雀替上面透雕戏曲故事,形象优美,精巧异常。

天中阁,在明清之际是中岳庙的正门,原名黄中楼,明嘉靖年间改为今名,面阔五间,重檐绿瓦,雕梁画柱,飞檐凌空,风格独秀。门上虎头大钉紧扣,门外两个石狮守卫,栩栩如生,为清代雕刻的代表作。东侧雄狮口中,有直径为15厘米的石雕圆球,西侧雌狮前蹄按一小狮,工艺精巧,独具匠心。石狮之后,是辟有三个门洞的高台楼阁。台高7米有余,上面有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覆以绿色琉璃瓦,四周筑有女儿墙。

中岳庙字牌。

配天作镇枋。它原名叫“宇庙坊”,古时称中岳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枋起三架,庑殿式屋顶,斗拱雀替,雕琢华丽。正楼额书“配天作镇”,左右配楼分别书“宇庙”、“俱瞻”。

配天作镇枋后为松柏掩映的崇圣门。此门为过往门庭,因中岳神曾被封为“中岳天中崇圣大布”而得名。1942年改建为现今的歇山房。

朱熹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莲塘春草萝,阶前梧叶已秋声。

此为中岳嵩山的镇山之宝,宋代镇库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高3米许,重约3吨。是吾国现存体型最大、保存最好的艺术珍品。

握拳振臂。

怒目挺胸。
形象威严。

肩上的刻字。

栩栩如生。

气势威武。

四状元碑。计有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因为四通碑的撰文者都是当时状元,故称“四状元碑”。碑的内容都是叙述中岳庙的历史沿革及修建情况。

四状元碑。

书法遒雅,苍劲有力。

化三门取名于道教的“一气化三清”,是中岳庙的过往门庭。
苍松翠柏。

峻极门,因中门两侧塑有一丈四尺高的两尊将军橡,故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此门创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明祟祯年间毁于大火,清乾隆时重修。左右两侧为东西两掖门。现在制式为歇山屋殿,绿色琉璃瓦,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殿内的梁材、斗拱上都用沥粉金线、丹青石绿绘出清雅古朴的高级彩画。门内两侧塑有两武士泥像,高达4.5米,执斧秉钺,气势威武。

嵩高峻极坊,又名“迎神门”,坊起三架,上下两层,额书“嵩高峻极”。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彩和七彩斗拱,黄瓦盖顶,雕梁画栋,剔透玲珑,式度秀丽,是清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品。

峻极殿,或称“中岳大殿”,是高山庙宇中规模最大的建筑。此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椽飞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贵的和玺彩画。这种规格的大殿,在明清之际仅次于皇宫和皇陵中的主殿。清初殿外还悬挂有宋人颜体“峻极殿”三字匾。
殿前一碑,上刻:岳立天中。

峻极殿。

威灵镇佑。咸丰帝御笔。

走进中岳大殿,引人注目的是彩绘天花板上的盘龙藻井,是用精致的小型斗拱层层叠造而成,盘龙居井心,龙口中原来系有宝珠,当地人呼之为“老龙盘窝”,是一组珍贵的艺术品。藻井的雕刻艺术极为精湛,蛟龙卷须昂首,盘绕升腾,玲珑可爱,巧夺开工。
御书楼院门。

道贯三光下,教化五行中。

一曰慈善二曰俭,三曰不敢天下先。

六角窗。

照壁。

凝真阁。

门前石狮。

三仙殿。
出檐。
钟楼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