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完伊教经典,余心潮澎湃,打车前往广州另一处宗教胜地,那就是位于一德路的圣心大教堂。广州圣心大教堂始建于1863年,落成于1888年,前后历时25年,至今有130多年的历史,为哥特式双尖塔建筑。她是东南亚最大的石结构天主教建筑,也是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建筑之一。由于教堂的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石砌筑,所以也俗称“石室”或“石室耶稣圣心堂”、“石室天主教堂”,1996年1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德路位于广州老城区最市井的所在,马路不宽,两旁老式骑楼建筑,底层沿街叫卖着各式水货,有些拥挤。唯有圣心大教堂前有一片体量很大的广场。这使人产生疑问:一座精心打造的西洋教堂,怎会位于此处呢?
原来,一德路是广州最传统的街道,在宋朝时就是“卖麻街”。从清初至咸丰十年(1860年),在广州外城卖麻街上设置两广总督府。这座两广总督府,是两广最高权力机关,历经二百年光辉岁月之后,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之英法的炮火。咸丰十一年(1861年),法国人租买了这片废址――两广总督府,从1863年起,法国人开始在这废址上建造教堂,历时25年建成。英法两国根据《北京条约》第四条“传教士可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天主教堂”的规定,于1861年1月25日,经清咸丰皇帝批准,恭亲王奕忻与法国政府签署附加协议,正式确认广州圣心大教堂的建立。咸丰帝下诏批准建立圣心大教堂的协议中说:“从现在起战争必须永远停止,必须永远真诚地保卫和平”。可见,圣心大教堂也就成了和平的象征。但圣心大教堂的修建似乎并不全是追求和平的结果,这些历史告诉我们更多的是国家贫弱就注定被人欺侮,丧失尊严。
由此看来,广州近现代的历史和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其它成员一样,充满屈辱。当我们看到这恢弘的教堂,仰望它高耸的塔尖,惊叹于它精致的穹顶;也应该记住它背后的故事。
书卷状石碑置于大教堂右侧路边,立于2008年,为广州市石室天主堂总体维修碑记。记中载:石室天主堂设计人为法国工程师Nanceen
Leon Vautrin ,施工人为广东石匠蔡孝。是中西建筑艺术有机融合的珍品。
建筑面积2754.15平方米,东西宽35米,南北长78.69米,地面至塔尖高58.5米。殿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
1928年,教堂天面木梁架因蚁患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31年,在石室前建造围墙,并在教堂东西北三面置约1.5米高的铁栏杆;1938年,教堂内的木桁架和上塔铁梯改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是一张经典的哥特式面孔,神秘、哀婉、崇高,高耸削瘦。

尖拱门是哥特式教堂的必备元素。层层往内推进,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尖拱门的倚柱。由一群小圆柱罗列而成。
正门上面的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
大玫瑰花窗内部。
双尖塔,无限欲望地伸向天空。
门边的天使。圣洁的白。

尖肋拱顶也是哥特式建筑的元素,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而且,尖肋拱顶具有着“向上”的视觉暗示。

泛红的花窗,颀长的吊灯,深邃的意境。

绘有圣经故事的彩色玻璃。

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而是多根柱子的组合,称为束柱,强调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
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线条简洁、外观宏伟,十分开阔明亮。

壁龛。

这是正前方耶稣的圣像,教堂的中心。
圣像后的柳叶窗,以红蓝色为主的彩色玻璃上,绘着耶稣的故事。

圣母玛利亚。以身许主,终生守贞。出生于巴勒斯坦北部的一个小村庄,虽由父母之命与木匠若瑟订婚,但二人过的是圣洁的生活。最后以童贞诞下救世主耶稣。

侧墙上的窗高大空灵,它让教堂内部神秘灿烂。
束柱顶的拱底石,支撑起尖肋拱顶。
耶稣第一次跌倒。

广州圣心大教堂和一般法国哥特式教堂的不同之处是:它的主入口在南面,这大概和中国人喜欢面南有关;而一般哥特式教堂西面是正门入口,十字形东西向铺展。除此之外,广州圣心大教堂的外观可算标准,它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动势很强,雕刻丰富。
壁柱上不仅向上伸出尖顶,而且还水平伸出一截兽头。这大概是中国工匠的有心之举。

飞扶壁。
兽头。似乎是出水口。
西边的环路。花岗岩冷峻的外表和沧桑的容颜在岁月的磨洗中显得成熟,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