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不再是好消息
(2009-01-08 21:01:51)
标签:
财经经济英国央行货币政策老百姓 |
英国央行今晚宣布降息50个基点至1.5%,这是自该行1694年成立以来最低的利率。英格兰银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试图以此减缓英国的衰退。这是英国央行自去年10月8日以来的第4次降息。
===========================
很早就在说英国央行会进一步降低利率,应该说早就在了预期之内,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货币政策的调整是中性的,不会短期为市场和经济带来些什么,但各国政府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就是改变人们的预期,把钱赶出银行体系(起码是赶出央行),为社会增加流动性,给财政的刺激方案带来更好的货币环境,所以来看,货币政策只是辅助措施,并不独立改变宏观基本面。现在来看,美国和日本已经把利率降到了0,这使得宏观调控已经失去了货币调控的作用,反而不利于进一步的预期形成。而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纷纷跟进降息,一方面是刚才所说的制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另一方面也防止汇率波动。并不会短期内改变什么,特别是股市,震荡一下便加速下跌。
至于我国,有着更大的降息空间,但我们并不会将利息降到0,如果那样商业银行更没有动力把钱贷出去,还不如交给央行吃利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中央十分着急,老百姓的43万亿银行储蓄停在银行账户上既不消费也不投资,另一方面,媒体天天鼓吹金融风暴,就业紧张,老百姓怎么能节衣缩食。可以说一面是想尽一切办法争取扩大内需消费,另一方面告诉老百姓,千万别把钱拿出来,你的明天很危险。两种力量一起发力,老百姓更加不知所措,索性中国的老百姓有着储蓄的传统,既然分不清形式,干脆还是按照老人说的,缝缝补补再过三年吧!于是中央再急也没有用,乘数效应跟不上去,拿出再多的投资也拉不动经济,只是在数字上作着文章。说这么多什么意思呢?就是货币政策如果说在欧美没有作用,在我国就更加不起作用,特别是在悲观预期下,货币政策力度加大,降息空间的缩小,反而容易让老百姓产生更为悲观的预期。只要不是名义负利率,他不会把钱拿出银行,那实行名义负利率呢?首先是银行挤兑,然后老百姓把钱放在床底下,接着就是金融体系崩溃,最后是恶性通胀。国家需要开动印钞机才能把银行的亏损补上。
所以,现在与其大幅降息还不如通过媒体告诉老百姓怎么消费最值来得快,当然了,必要的降息还是必要的,因为我们要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但对股市只能助跌,而不会有任何正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