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券将成为拉动消费的一把利刃
(2008-12-15 20:16:36)
标签:
经济财经拉动消费利刃通胀 |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谈购物券,就是一种商务卡的形式,整合了绝大多数连锁商业机构的资源,使得购物券在某一地区某一领域有了人民币的功能,而这种购物券往往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和行业限制,就是可以购买日常百货类消费品,却不能买房买车。
正是因为行业限制和时间限制,才使得购物券有了刺激消费的作用,而且这个作用是极大的。购物券的总量基本上等同于消费的总量,这样国家就可以控制消费总量的增长,因为谁也不愿意让购物券作废。而老百姓的心理上,更是会产生一种这些券是要花出去的,全部要在一定时间内花出去的。而存下来就成为了一张废纸。
购物券从哪里来呢,很多单位和地区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就是用购物券占到居民收入的一定比例,也就是说,如果你一个月收入1000元的话,可以拿出300元来发券,而700元还是用现金的模式。当然比例是随意的,但我估计不会超过现金的份额。有的朋友会问,老百姓同意么?这要分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低收入人群,反正都要生活,每个月用来购买柴米油盐的钱本来就占总收入的比重很大(恩格尔系数很高)。所以对这部分消费群体来说影响不大,国家如果能多给出几十元的补贴,会使得这部分群体更愿意持卡。另一部分就是高收入群体,这部分人收入高,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也相当高,现在的购物券无疑成为了避税的最好选择,购物券分担了收入,而国家现在不对购物券征税,也就刺激了这部分人的持卡欲望,每月少上税对他们来说也就意味着收入的提高。
从国家的态度来看,在目前内需不振的情况下,国家已经了解到这个事情,但是对其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容忍了这种避税的举措,放弃了一定的财税收入,但换来的是对于消费的拉动,还是很有意义的。最近在北京年底商场促销再加上,购物券即将到期的因素,形成了非常火爆的场面,有利于进一步启动内需。特别是改变我国居民偏好储蓄的现状是有帮助的。
但购物券也不是百利无害,因为购物券短期内充当了人民币的角色,这就使得货币短期投放过多,这就有形成通胀的可能,另一方面,人民币的流通性被购物券打破,在短期内人民币的需求将减少,从而容易形成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人民币有贬值风险,第三,过度的购物券也给央行的货币监控提出了难题,货币监控不当,极容易出现通胀发生,第四,容易形成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就是某些部门过热,而某些部门可能过冷,比如大额消费品,汽车和房产,因为资金的挤出效应,使得日常消费品花费上升,从而影响储蓄,而储蓄下降,大额消费品的需求就会下降,从而产生这些部门的降温,使得经济不平衡发展。
总之,购物券有利有弊,但在目前通缩风险的前提下,还是暂且把通胀的东西放一下,在经济整体过冷的情况下,也需要把过热的担忧先放一放,我觉得在这种经济局势下,政府不妨用这种方式试一下。我们也希望,我国的经济能够快速转型,健康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