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体育/竞技 |
分类: 胡思乱想 |
很巧的是有人问我某款足球鞋上是否有碳板的配置,经过一番询问和回答,随后他问了我这样一句话“碳板到底有多大用处?”,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让我不太好回答,本着从纯粹的技术角度解答,碳板的有点就是强度大但是重量小,但是如果平心而论,我实际上也不太明白把有些部分的TPU换成碳板后,除了听上去更强一些,具体能有多少提高,或者说这个提高对于实际使用上有多大改变。
并非是吹毛求疵,就好像当初无意中听到机械制造系的老师讲到这么一个话题“在完全从承重的角度出发,把你从地面拉倒头顶用绳子、用钢以及用合金是没有区别的,只不过通常在我们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更多考虑的角度是我花费了某一个数额的成本,我应该得到与这个价值相匹配的服务,但是这实际上已经脱离了技术问题。”
这是个科技的时代,就像摩尔定律所说的一样,18个月很多东西就已经可以被淘汰了,但是这实际上并不是单纯的说这些淘汰品已经彻底不在能够被使用,只不过是有了更新的替代品而已。但是就像每次服装发布时候都会有很多让男男女女惊呼的设计,但是这些惊为天人的设计到底有多少能够实际被使用在生活中,似乎并不多。我们看似在追求更高更新的技术,实际上呢,追求的只是花费成本买来的一些技术头衔用于自我安慰而已。
就好像当初让手机从按键变成了手写,很多人都开始追逐这个所谓的科技潮流,结果有时候让人觉得很无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情况,在路口收到了一条需要回复的消息,然后由于手写需要手眼并用,你必须站在路口原地回复完消息,当你回复结束准备继续前进的时候,发现路口的交通灯已经变成了红色,随后你开始了新一轮的等待。
但是最让消费者感到愤怒不已的就是高科技总是和高价格联系在一起,就好像当人们发现蓝光DVD原来有如此如此多的好处时候,随后却发现这东西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我们应该抵制D版,但是看到销售商手里几乎无人问津的PS3,似乎应该重新看看,蓝光是不是真的应该这么迫不及待。
Footlocker发言人曾经表示,简单、便宜的运动鞋依然受到市场的欢迎,但公司逐渐发现价格较为昂贵、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运动鞋也会收到一定青睐,因此公司开辟了更多货架售卖这种运动鞋。不过事后人们发现,虽然高科技的产品收到青睐,但是愿意负担200美元去买一双运动鞋的人要比关注这些鞋子的人少很多。
2003年,《PC World》创刊20周年时编辑们突发奇想,给为《PC World》写了20年技术专栏的记者派了一项特别任务:20天内不用计算机。在试验后,专栏记者得出一个结论:在这个时代,技术不断加快生活的节奏,你要做更多的工作,消费更多的娱乐和信息,只是因为你能够,而不是因为你需要。
一个简单的问题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高科技吗?为什么手机就不能只是手机,而非要在手机上听音乐,拍照片,看电影呢?穿上高级的鞋子真的能让你像贝克汉姆一样踢球吗?有了带涡轮增压、汽油直喷的车,就能在城市里畅行无阻吗?
有时候过分的追求科技似乎让我们遗忘了一些曾经非常愉快的感觉,MP3大规模的压缩比让我们听到的音乐远没有CD中那么悠扬,再高级的数码相机也难以捕捉到女孩子眼中一闪而过的流光,似乎很多人已经忘记了为手表上弦的感觉,因为现在我们似乎只要换个电池,甚至是动动手腕或是让手表被阳光照耀一下即可。
新技术有时候固然可以让我们生活的更惬意,有进步,但是并不是我们认为的所有的流行都是源于新科技,一些其实原本是被人遗弃的过时产品反而成为了更多人追求的东西。就像LOMO,这个50多年前苏联武装部队间谍用的低科技相机。1991年,两位维也纳美术学生到捷克度假时在一家旧货店找到旧款LOMO,用后发觉照片效果很独特,竟使其成为地下艺术圈、文化圈的新宠儿。这几年在世界各地都掀起LOMO热潮,其实原因很简单,摄影就是一种记录,想到了看到了就拍下来而已,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
有时候,有些科技,其实并没有我们说的那么实用。Bend it like Beckham,依靠的并不单纯是一双充满高科技的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