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跨越人生的探秘之路十一、走回现代文明

(2007-04-26 23:25:43)
标签:

西藏

川藏线

 

又是两天的艰苦跋涉。

山谷中一个小牧场,一位藏族老妈妈正在挤奶。远远的见到我就站起来。这样的地方很少见到像我们这样的不速之客。可老人没有一点惊异的神情。她面带微笑的看了看我,尽管语言不通,我们谁都听不清对方的话,可是从她眼神里能看出她的善意和真诚,老人指着小木屋向我挥挥手。

小屋不足六平米,我好奇地走进去。一个放着几只奶桶的木架子,一个木板搭起的床,中间是用来烧碳的火盆。老人拿起一只碗用清水冲了冲,然后从木架上的铁桶里舀了一勺奶,然后又加了一把糖,我平常不吃奶制品,出于礼节我不好拒绝藏族老妈妈,可我吃了一口之后,才发觉这才是纯正的酸牛奶。纯白细腻的奶糕带着浓浓的奶香。 我连连向老人点头“好,好,太好了。”真想再吃一碗,只是不好意思了。

下午三点多,我们终于看见公路了,不知是谁说:我们终于从原始文明走回了现代文明。

    拐出山坳,前面就是通向排龙乡的吊桥,早已在这里等候多时的老兵罗明远和杨晋长,惊喜地向我们扑过来,就象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大家好一阵狂欢。然而我们更关心的是,黄老师来了没有。因为按计划黄宗英和初小玲四月二十七号赶到拉萨,休整两天后,此时应该来了。可我们得到回答,却是叫人失望的消息。

    黄老师她们现在什么地方?

几天的艰苦跋涉,几天的风餐露宿,今天终于可以彻底地休整一下了,大家好像刚从远古洪荒的旷野荒郊中走入现代人类社会的房舍,能在木板床上伸展一下,觉得无比的幸福。

排龙们巴族自治乡,是因为川藏路从这里通过,才有了路两边的几户人家。乡政府既是办公的地方也是接待来往行人的地方,老张是这里的主人,全乡大概只有他一个人是汉族,可他在这里的威信却很高,乡里大事小事,没有他办不了的,对于我们这些汉族兄弟,老张更表现出主人的热情,他把自己的房子让出来给徐老师和两位女同志住,把伙房交给我们自己做饭。

可是,黄老师她们还没有来,我们计划带来的粮食也不多了,大卡车上能吃的东西都翻出来了,就连散落在车箱缝间,已压得不成样子的罐头,也舍不得抛弃。我们和考察队一共20多个人,即使是一天只吃两顿饭,也坚持不到明天了。而且在这种没有任何通讯设施,交通又很不方便的地方,任何计划的实施,都只能按照当初约定好的进行。双方约定好日期集结、出发,如果有一方发生变故,那么只有等待,或者寻找,而在这高原的深山野岭之中,寻找和等待都意味着耗去谁也无法估计的时间。

    天下起了蒙蒙细雨,房后边山涧里里传出的水声越来越大,气温在急剧下降,大家把从成都买的绒衣绒裤都穿上了。

  

昨天徐老师和摄制组的两个人返回了八一镇,一方面是取粮食,一方面要打听一下黄宗英一行的消息。

下午了,还是没有八一镇的消息。

    上午,每人就着一点咸菜喝了点粥,下午吃什么呢?考察队的任大姐,一路上为我们烧火做饭。此时,也是巧妇难为了。我翻遍车箱,只找到了一袋四川泡菜,和任大姐商量的结果是,煮一锅菜汤,到外边买一点挂面。

    整个排龙乡只有两家小店,木板搭成的小屋,就像北京街头的摊棚,为数不多的几种烟酒糖,只能解决过路人一时的不足。而现在,就是把小店能吃的东西都包圆了,只怕也解决不了我们20几个人的吃饭问题。

天快黑了,我和任大姐还在伙房研究着如何做酸菜挂面汤。大号铝锅里,满满的一锅冰冷的江水,湿露露的柴草,冒着滚滚黑烟,一袋泡菜和几斤挂面,这就是20几个年轻人的一顿晚饭。

突然,前院一阵欢叫声,他们回来了!         

他们来的正是时候,正当我们面临断粮断炊危险的时候,高伟(随我们同行的解放军报成都记者站记者)为我们带来一筐菜、挂面,还有泥洋河的鲜鱼,同时也带来了黄老的消息。

    黄老和初小玲已经按时到达了八一镇,但不幸的是,高原反应,把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击倒了,她住进了当地的115医院,目前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恢复健康。

再不能在排龙乡坐吃山空了,第二天一大早晨,我们告别了老张,全体人员移师到80多公里外的通麦兵站,这里有我们的解放军保佑,再也不会为吃饭问题担心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