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高原绿洲

(2007-03-27 20:13:22)
标签:

西藏

旅行

川藏线

雪域高原

感悟随笔

 

今天,从海拔四千米的理塘,一直下到海拔两千米的巴塘。就像自由落体,再加上一路颠簸,全身都麻木了。

巴塘县,据传有“下有苏杭,上有巴塘”之说,的确,这里的自然环境可称得上是高原上的一片绿洲。金沙江的一条支流从城边穿过,河不宽,水流湍急,一座座藏房的紫红色墙壁、大红门窗和整洁的街巷,街上人很少,除了水声之外,周围一片寂静。一九八九年,这里曾发生过一次六点七级大地震,当时人虽伤亡不多,但房屋损失严重。新巴塘是这两年才兴建起来的,在街心有一座巨大的纪念碑,记载着这一段历史。

据老兵讲,到今天我们还没有走过三分之一的路程,而且更艰险的路还在后头。

1950年1月15日,刘承、邓小平在重庆向张国华及部分师以上的主要领导干部传达中央指示,布置进军西藏任务。邓小平说:“进入西藏有军事问题,需要一定数量之军事力量。但军事与政治比较,政治是主要的。从历史上看,对藏多次用兵未解决问题,而解决者,亦多靠政治、军事协同解决,还必须解决补给之公路”。刘伯承强调指出,这次进军要进得去,站得住,保卫好边防,搞好交通运输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在进军的同时,要用很大的力量去筑路。西藏的公路建设要先纵后横,首先修通联接内地的战略纵深道路,尔后再以拉萨为中心向横的方向、向边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站住脚跟,建设西藏,保卫边疆”。《西藏公路交通史》

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一书形容西藏的交通:“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可见前人行路的辛苦和修路之艰难。

1951年5月28日川藏路从马尼干戈开工向西延伸,已是秋季时节,天气逐渐寒冷。雀儿山峰恋起伏,气候恶劣,阳光强烈辐射,不少人患了雪盲。10月进展到雀儿山,它是康藏公路经过的最高的一个山垭,海拔5047米,石方工程艰巨。当时流传一段歌谣:“登上雀儿山,伸手能摸天,一步三喘气,头晕加目眩,四顾雾茫茫,风雪迷漫漫,深沟大壑多,断崖峭壁连,要想越过去,真是难!难!难!”指挥部调集了五十三师,五十四师和工兵五团、八团的优势兵力,经过一场恶战,高山终于低头,于1951年12月26日汽车越过了雀儿山。

当时筑路大军的补给非常困难,朱德总司令对进藏部队的补给问题十分关心,他在1950年2月给贺龙的信中指出:“进兵西藏,粮食难接济。并提出11条具体意见,其中第三条说:在青海购牛运粮,随军前进,粮完可吃牛肉。红军北上时有此经验。”《西藏公路交通史》

1954年12月25日,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全线贯通,在世界屋脊上架起了“金桥”,汽车开到了雪域高原,给西藏人民带来了现代文明。

从此之后就有了川藏运输兵,他们克服重重艰险,以顽强的意志把大量的物资运进了西藏,在西藏的和平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他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翻越高尔士山不久,在一个叫巴久隆的山洼里,我们遇到了久闻大名的川藏运输兵。战士们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长途奔波的艰辛仍掩盖不住他们尚未褪去的稚气。我们象看到了老朋友似的上去和他们打招呼。希望能了解到他们更多的不平凡经历。车队首长给我们讲述了十几天前发生的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位叫黄显春的司机班长,为抢救在塌方中遇难的战友,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烈士的遗体就埋在前方的公墓里,他将长眠在川藏路旁,永远陪伴着和他出生入死的战友们。

据介绍,类似这种伤亡事故每年都要发生几起。茫茫川藏线全长2400多公里,自打通车三十多年以来,平均每0.4公里的道路下就掩埋着一位战士的尸骨。可敬可佩的川藏运输兵啊!二十几岁,风华正茂,常年默默地行驶在这种随时可能发生不幸的道路上,就这样把自己的青春,甚至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川藏线。

这一切让我们这些第一次踏上川藏线的人心里产生了不小的震撼。川藏线啊,你用什么来迎接我们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