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西藏旅行川藏线雪域高原感悟随笔 |
我们的四辆三菱吉普车和一辆东风卡车一出雅安市区,便进入茫茫山岭中不尽的盘山路。
这次行程,是和黄宗英一起,到西藏自治区跟踪拍摄一位只身在青藏高原考察十七年的女科学家—徐凤翔。
徐凤翔,1978年告别南京林业大学自愿来到西藏工作。从只身一人在密林中考察,到建立中国第一个高原生态定位研究站,直到创建中国,乃至世界唯一的高原生态研究所,她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青藏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宗英,四十年代的著名演员,六十年代的报告文学家,九十年代她是浪漫故事的女主人公,世纪之交她书写温醇闲淡的散文,不小心成了畅销书的作家。
九十年代初她与年轻时的好友,我国著名作家冯亦代建立了新的家庭,黄老和冯老就像两小无猜的一对恋人,互称“二哥”、“小妹”,他们的黄昏恋曾轰动文坛内外。
有媒体这样描述黄老:她从来没有考虑过守卫纯真这样的命题,她只是遵从本性乐观无畏地活着:在干校,她精通农活,一顿吃六两面条外加两个馒头。“咽一口热水瓶里放了四天的剩水,掖着三本书去菜地,我熟练地抢救被钻了心的卷心菜、花椰菜,菜叶儿菜心儿抢着和我说话,我忘了一切。”——这分明是个浪漫至老的女人。遗憾的是冯亦代先生2005年在北京病逝,终年92岁。
黄宗英和徐凤翔是在1979年中国科学大会上认识的,从此,她们互相称为知己;82年,她们共同去西藏波密林区,黄老为她凿冰造饭,并在林中的帐篷里写出了优秀报告文学《小木屋》。第二年她再次赴藏,拍出了电视记录片《小木屋》。黄老自称是入了“献身教”的人,正是这种信念使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不顾自己身体,去实践当年她与徐教授共同定下的誓言:“一息尚存,不落征帆”。
按计划,我们要在四月二十五日前赶到西藏,而后黄老和《北京日报》的一名女记者初小玲,乘飞机赶到西藏与我们回合。可是,刚刚大修过的吉普车,从北京开到成都就纷纷住进了修理厂,使我们一下耽误了七天,因此,我们的行程显得更加紧迫。
中午在一家不知是什么村镇的路边小店匆匆吃了顿快餐,便爬上了进藏路上的第一座大山—泥巴山。
摄制组全体成员平均年龄不足三十岁,一群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凑到一起,车速自然越开越快,泥巴山海拔3400多米,山虽大,路还算好走。一路盘旋,大约在下午3点半钟,我们来到大渡河畔。波涛翻滚的大渡河,被两边的崇山峻岭夹峙着,地势非常险要,这是当年也是今天进藏的必经要道,如今已铺成了柏油路。
当晚七点多钟,我们驻进了距雅安208公里的石棉县。这是个小山城,街道两边灯影闪烁的小店妆点着山城的夜色。在一个路灯下,一位大嫂面前摆着一个小桌,旁边一个小炭炉,在卖烤臭豆腐,切成小方块的臭豆腐,放在炭炉的铁网上烤焦外皮,蘸上调料,这种豆腐不同于北方的臭豆腐那样咸,吃着很香。还有烤白豆腐、烤土豆片。老板还特意备了自制的枸杞酒。吃一口臭豆腐,品上一口构杞酒,别有风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