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省共一街——醴陵富里麻石街

标签:
麻石街富里李畋萍浏醴起义醴陵 |
分类: 湖南-株洲/湘潭 |
一般来说,古时候省与省交界的地方绝大部分是荒山野岭,不过也有例外,如醴陵市东北角富里镇的麻石街。它长约一华里,宽不足三米,自古以来就是湖南、江西两省的分界线——以街道中心为界,湘赣各半,东侧属于江西,西侧属于湖南,故称为“两省共一街”。其实,麻石街还是三县(市)交界的地方:北是浏阳,东是上栗(以前为萍乡的一部分),西是醴陵。因此,著名的“萍浏醴”起义就是以麻石街为中心展开的。
虽然叫做麻石街,不过街上却不像其他的老街那样铺满麻石,依旧是灰黑色的泥巴地。麻石街的得名是因为它旁边的栗水河——河里布满了坚硬的麻褐色卵石,因此栗水河又叫麻石河。在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唯独只有萍乡和醴陵之间留下一条狭窄的低洼地带,被称为“萍醴孔道”,是沟通华东和中南的重要通道,而位于通道正中的麻石,自然便享有了“吴楚咽喉”的美名。宋朝时,大理学家朱熹入湘讲学,就是从麻石这里穿过的。
在麻石街的北端,现在还依然保留着一座龙王庙,始建于唐,它的正对面是一个大戏台,也是古色古香的。龙王庙在街的东边,因此属江西上栗,大戏台在街的西面,因此属湖南醴陵。1906年12月4日,同盟会成立后组织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就是在麻石街率先发难的。当时,起义的指挥机关就设在这座龙王庙里。
麻石街还是鞭炮始祖李畋的家乡。紧邻着龙王殿的北侧,一栋灰砖砌成的旧平房,门楣上挂着一块黑底黄字的横匾——“李畋故居”,门的右边则嵌着一块青石板,镌刻着李畋的事迹。进入平房内,李畋的塑像就披着红袍坐在高高的供台上,手中紧握着一枚红色的大爆竹。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这天正是李畋的生日,村民们便会抬着这尊塑像在麻石附近的几个乡镇巡游,千多年过去了,这里依旧是鞭炮的主产区。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街的繁荣已渐渐湮没,却还是能隐隐约约地寻到些印记。李畋故居旁的一栋老房子,记载着是道光六年建成的,算起来有一百八十多岁了,连青石门槛都磨平了许多。老街北头的一间打铁铺,据说曾为“萍浏醴”起义的袍哥们打制过大刀和长矛,依旧还在营业着。一栋老房子的门框上依稀能辨认出“为人民服务”的大字,标明着这里以前曾是一家客流不息的旅社。
顺着麻石街往南走,街道的尽头是一座单拱石桥,桥东即为古吴国,而桥西则为故楚地,因此桥的名字也就干脆叫做“吴楚桥”。现在,桥已基本上被废弃了,两边倒是挂满了茂盛的青藤,桥墩的一侧以前曾用篆体把“吴楚桥”镌刻在桥脚上,不过已湮没在淤泥里了。在106国道修通之前,这里是湘赣间的通衢,从这里往东出江西上栗,往西顺河经潼潭、白兔潭进醴陵城,往北就是浏阳金刚镇,出大瑶正是北上浏阳、长沙的大道。
从栗水上的这座水泥桥过去,就到麻石老街了。
这就是老街,左边是江西省的上栗县,右边是湖南省的醴陵市。
龙王殿,既是醴陵市的文保单位,又是上栗县的文保单位。
湖南醴陵市文保单位。
江西上栗县文保单位。
龙王殿介绍。
龙王殿里供奉的菩萨。
龙王殿里的藻井,上面绘满了民间传说故事。
龙王殿里的地面砖都裂成一块一块的,很有沧桑的感觉。
李畋故居,紧邻着龙王殿的北侧。
故居大门右侧的青石碑,记载着李畋发明爆竹的经过。
故居内供奉着的李畋塑像。
大戏台在龙王殿的对面,可惜拍不出全景,这是戏台的上半截。
大戏台的右侧对联。
大戏台的左侧对联。
大戏台上的顶棚。
这栋老房子据说是建于道光六年。
老房子里开着采光井,通风也很好。
老街上的打铁铺,据说“萍浏醴”起义时就有了,现在依然在营业着。
这个卫生所装了两台固定电话,一台是醴陵的,一台是上栗的。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吴楚桥,一边是江西,一边是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