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供给侧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去产能、去库存以及减少企业成本等各项举措纷纷登场。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供给侧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同样离不开正确经济理论的指导,理论之所以至关重要,其原因在于,“理论、理念和行动”三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一个人接受了什么样的理论,往往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理念,而有什么样的理念往往就会引发什么样的行动。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经济理论与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才是最为吻合的呢?对此,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词是“供给”,而“供给”最终是由“人”做出的,所以,在这里,对“人”的假设是否正确尤为关键。经济学的流派众多,根据其对“人”的假设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经济学,另一派是以“行动人”假设为前提的经济学。这里,笔者的着眼点并非具体比较这两者,而是想借此说明,以“行动人”假设为基础的经济学与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更相符合,从而对现实更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可以说,这是由“经济人”假设与“行动人”假设的不同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经济人”通常被理解为追求自利的人,当然,“追求自利”实乃人之本性,因此,如此假设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在于,经济学家在该假设之外还附加了另外的条件,那就是“给定的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这里的约束条件既可以是“目标”,也可以是“手段”,通常都用“函数”来表示。事实上,用函数描述人,等同于用物理属性描述“物”,这相当于将人“机械化、程序化”。可见,在这种理论体系中,“人”已经被“人为地”简化成了“劳动力”或“人力资本”等这样的“物”。于是,在给定函数之后,这种经济理论的研究重心在于给定函数下,“经济人”如何实现最优。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供给”不能指望此“经济人”,因为“经济人”准确地说是“物”,而“物”本身是没有供给能力的,即便不是“物”,被函数设定好运转程序的“经济人”和机器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会按照给定模式生产,不具备创新能力,而供给侧改革则需要人们挖掘其自身的创造性潜能,发挥其企业家才能,因此,可以说,这种以“经济人”
假设为前提的经济学不过是经济学家手中的数学玩具,对现实中的经济困境,不具备任何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相反,“行动人”假设认为人会自己选择目标,也会自己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虽然说,这些目标和手段在当时都不一定是最优的,也就是说,人未必总能选择出最理想的目标,也未必总能发现最有利于实现其目标的手段。但人会学习,会在学习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和手段,使自己在下一次做得更好。此外,与“经济人”不同,“行动人”是有意识的,有自主意志的,因此,他的目标和手段无法用函数来表示,也就是说,经济学家根本不可能用函数来描述或模拟他的行动。如提出“行动人”概念的著名经济学家米塞斯所言:人具备心智,正是这种心智让他决定自己的目标,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以争取实现这些目标。可见,“行动人”的这一基本特征是“经济人”所望尘莫及的。
之所以会说,“行动人”假设与供给侧改革的精神是相符的,是因为每一个行动人都是一个供给者。市场中,行动人实现其自身目标的过程,就是参与社会供给的过程,行动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提供了服务或生产出了产品,就是为社会增加了供给。此外,还需要认识到,虽然普通人与“行动人”假设也是相符的,但最能体现出“行动人”之特征的还非“企业家”莫属,其原因在于,相比普通人,企业家的行动能力更强,他们更具创新精神,更能警觉、发现和判断市场利润机会。这也就意味着,凡是着眼于把人的这种行动能力,也即企业家才能发挥出来的改革都属于供给侧改革。忆往昔,我们不难发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所开启的那场改革,把人、尤其是农民的创造力释放了出来,可以说,那就是一场较为成功的供给侧改革。
众所周知,有些经济学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为此,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意味着这些经济学与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并不相符。而与之对应的,是奥地利学派,是从“行动人”假设出发的经济学,是与供给侧改革要求相符的经济学。此外,顺便要说的是,奥地利学派的先驱萨伊,也为供给学派所拥戴,虽说这一学派与供给侧改革相关,但仅仅是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而不像奥地利学派那样有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来指导现实。
由此可见,供给侧改革所需要的理论,其关键在于“行动人”假设,
对于当下的供给侧改革,作为该“行动”本身而言,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经济学理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深圳特区报》,2016.3.2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