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财富的奥秘在价格中

(2016-05-17 18:10:13)
标签:

杂谈

“财富”是古典经济学家所关注的主题,可以说,斯密的《国富论》就是一本探究财富之谜的书,在该书开篇,他就指出“分工”对财富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之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也可以视为对斯密分工论的进一步发展。古典经济学家的这些认识虽然没错,但问题在于,对于他们而言,价值和财富各自分属两种不同的理论,从而导致他们难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如,假如劳动可以创造价值的话,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分工可以取消,而只要多增加劳动投入就可以了呢?如此的理论困境也意味着,对古典经济学家的财富观要进一步再扩展,要从“财富在于分工”扩展到“财富在于价格”,从而把价值、财富与价格等概念统一起来。

首先,需要明确,财富和价值一样,都是个体的、主观的概念,如一件物品不能满足某个人的需求,那么对他而言,该物品就是没有价值的,也不是他的财富。当然,不能满足其需求的原因,可能是太贵,他为获得该物品需要付出的成本太高,为此,他认为不划算,但也有可能是该物品所能满足的所有需求他都已经满足了。这就意味着,增加财富的含义并不等同于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东西,而是使个体的欲望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换言之,实现个体欲望的满足才是生产的目的,财富只是满足欲望的手段。当人们欲望的满足变得更为容易时,财富也就相当于增加了。

可见,财富与价值,二者总是联系在一起的,那些能够满足个体欲望的消费品和资本品是有价值的,所以也是财富。而当它们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下降时,它们便不再有价值,因此,也就失去了其作为财富的性质,如一些过时的设备和产品等。这就意味着,财富创造的核心,是让资源的配置或商品的生产“追随”消费者的欲望,使其得到更好的满足,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市场经济中,有一种机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是“价格”。

价格虽然不能等同于价值,但价格的高低反映了人们对该商品价值的主观评价。由于价值等同于欲望的满足,而价格又体现价值,这样,商品的价格与欲望的满足之间自然就有了内在的关联。从微观角度看,价格是个体经济计算所必不可少的依据,具体而言,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家根据价格计算值不值得投资生产,二是消费者根据价格计算值不值得购买,总之,资源的配置是建立在无数个体以价格为基础的计算之上的。

当资源的配置接受价格的引导时,商品的稀缺性就会随产出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如此一来,原先只有富人才能满足的欲望,渐渐地,普通人也同样可以得到满足了。比如,手机最初被称为“大哥大”,是老板显示其身份的奢侈品,如今已普及到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机,这是几十年之前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的。除了手机,家电汽车等很多商品也都早已经进入普通百姓家,使稀缺的商品变得不再那么稀缺,让普通人也能消费得起,这正是价格的巨大魔力。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还发现,财富也具有正的外部性。企业家生产商品,首先是为了满足那些富人的需求,但他们的这种行动也会接着惠及穷人,因为商品的稀缺性下降了,因此,穷人手中货币数量也许没有增加,但购买力却提高了,这就相当于他们的财富增加了。这就意味着,帮助穷人,除了各种形式的救济外,更有效、也更经济的方式,就是让市场中的价格真正发挥作用。

财富也具有相互依赖性,一个人财富的多寡不仅仅取决于他自己,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他人。富人和穷人之间的财富并非零和博弈,可以说,富人财富越多,只要其获得财富的手段是正当的,那么他就在无意中间接地帮助了穷人。因此,为增加穷人的财富,根本没必要,也不应该以劫富济贫为合理化借口,非法地剥夺富人的财产,而是利用市场,发挥其价格的协调功能,以激励有才能的人更好地发挥其才能,有机会赚更多钱,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也正是此意。此外,马云最近说“不是斗地主,农民就能富起来”也是同样的逻辑。可以说,正是通过价格,实现了社会财富某种程度上的共享,无意中产生了均富的效果。可见,价格将不同人的财富连接成相互依赖的结构,而每个人的财富实际上都与这个由价格所决定的结构息息相关。

财富的创造有赖于分工,分工有赖于价格发挥其作用。相应地,如干扰价格的自发运行,那么就会破坏财富的创造。通货膨胀和价格管制等都是常见的干预价格的形式,它们对财富的破坏是隐形的,但其危害往往比看得见的自然灾害更大。干预价格的极端就是取消价格,计划体制就是一种取消价格的体制,不仅毁灭了财富,还终止了财富创造,导致普遍贫困,经济崩溃,这也是有目共睹的历史“实证”。同理,对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来说,最为重要的,恐怕就是去除那些阻碍价格发挥作用的因素,让价格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增加财富的积累与创造。

深圳特区报,2016.5.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