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置率”的主观属性
(2010-09-02 22:42:58)
标签:
杂谈 |
分类: 奥地利经济学 |
当我看到“空置率”这个概念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一个从“客观主义”角度看经济现象的概念,因此,也必然是与真实的经济问题无涉的概念。价格是主观的,并不存在一个客观的尺度,可以判断价格的高还是低,难道,空置率高,就能说明价格“虚高”,或价格即将下跌了吗?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绝不可能知道,空置率在哪么水平上算是高,那么水平上算是低,没有这样的标准存在。在真正的市场经济中,商家囤积土地不开发,囤积房子不销售,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他们是在现在销售商品,还是在未来销售商品,取决于他们对未来的预期和判断。并且,这也是他们的权利。
我们不可忘记资产的主观属性,一个资产有多种用途,取决于资产的所有者,“闲置”或“开发”都是资产的利用,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就像一个人买了面包,放到明天吃,我们不能说这个面包被闲置了一样。因此正确的问题是,为什么资产得不到有效的使用,而不是为什么资产没有“那样”使用?
有多少土地有没有被开发,有多少房子没有销售出去,这不能说明价格的高低和趋势,美国现在房子价格比几年前低,但空置率没有下降。而中国最近几年,价格涨,空置的房子却少了。
“空置”不是一个客观的概念,假如人们“预期”发生变化,昨天还“空置”的房子,第二天就“不空置”了,或者相反,今天还“不空置”的房子,明天就“空置”了,这都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所以,调查空置率,有啥意义?
因此,要关注的是人们的预期,以及与预期相关的因素。我们要区分两种预期,一是在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中人们的预期或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决策时会考虑的因素,还有,就是存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人们的预期。前一种,就不多说了,因为这时人们判断的是未来影响价格的因素,不同的商家会有不同的预期,消费者也是如此,因此,交易必然在不同的时点上都会发生,且会呈现大致均匀分布的状态;而在后一种情况下,人们的预期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他们要判断的不只是市场因素,还有政府的政策,正是政策不确定性的干扰,导致交易量的非正常扰动,如有时交易量猛增,有时又萎缩(“空置了”)。
可见,“空置”是“政策”的结果,是因为“政策”才导致了“空置,试图根据“空置率”来决定“政策”,是颠倒了因果关系。当然政策也可以导致“不空置”,但是,“不空置”就好吗?或者,“空置”就好吗?这都是不能进行价值判断的,空置与否,显然不能成为政策的目标。
由于“空置”的主观属性,主观的东西是没法“统计”的,所以统计局的介入是多此一举,我总是对“统计”感冒,因为“统计”(statistics)的英文前缀和“国家”(state)相同,所以天然地含有“干预”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