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声誉
(2010-09-01 23:31:13)
标签:
杂谈 |
有一个现象,凡是权力(特指“强权”,下同)介入的领域,声誉就从这个领域逃跑,权力介入越深,声誉就越远离。比如中国的央企,几乎没有名牌,这也不奇怪,原苏联七十年都没有弄出一个知名品牌来。政府权力介入高校比国企更甚,高校声誉降失的现象就更加明显,国企无品牌和高校无品牌的道理如出一辙。中国的高校,尽管评了很多211,985,但是社会似乎不认这个,稍微有钱一点的学生,没考大学就纷纷往外跑了,尽管他们在国外就读的可能比并不一定都是好大学。还有,教授、博士也在加速贬值,也就是声誉在快速丧失,估计再过几年中国没人愿意当教授、没人愿意考博士了,中国的教育,正在品尝声誉丧失的苦果。
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考公务员还是热上加热,丝毫没有冷却,也没有贬值的迹象。究其原因,权力是不需要声誉来装饰的,权力的背后是强制力,没有声誉,又能奈它何?权力不仅自己不需要声誉,而且,如上文所述,在被权力的淫威所涉及的其他领域,声誉也跟着遭殃。权力所到之处,皆声名狼藉。
声誉是个体主义的,换句话说,声誉是建立在个人信用基础上的,是信用的担保,并且,声誉是对他人或他物发自内心的认同,而不是表面的迎合。而权力,虽然是被个人使用,但权力的来源是集体的,有权不是因为他力气大,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来自上头给的。被权力所控制的部门,往往是用“标准”代替“声誉”来进行管理,所以被权力控制的部门,考核考评特别多,标准因此也特别详细,也特别多,如评211,有各种达标要求,评博士点,也有各种标准,能否建个幼儿园,也有标准。光有标准还不行,还要有执行的专家,他们是权力的代言人,也不需要声誉,因为他们已被认为是标准的化身,有了标准做后盾,还需要什么声誉吗?
与权力部门相反的是,在权力较少涉及的市场竞争部门,却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有声誉的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没有声誉就不能生存,而在权力部门,有没有声誉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能不能“评上”。要想获得声誉,其道理和企业如何获得声誉是一样的,那就是个体主义,多中心,唯一地只对消费者负责。
声誉一定是个体主义的,还可理解为,集体的声誉,是建立在组成集体的个体的声誉的基础上的,假如组成集体的个体没有声誉,集体就不会有声誉。如一所高校,没有真正的大师,即便再符合上头的标准,也不会获得社会的认同,再比如,某个国家的产品声誉好,是因为这个国家的多数企业生产的产品好。假如反过来说,如学校声誉好,才有大师,或者国家声誉好,企业质量才好,这都是很荒谬的。而权力的特点,恰恰是抹杀个体主义,用统一的标准和考核说话,不允许个体的创造,因此,权力就把获得声誉的基础扼杀了。
权力是声誉的敌人,权力走了,声誉才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