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日 新朋老友聚 为了北京学 为了我自己
(2012-12-30 15:49:12)
标签:
北京大学北京联大北京学校友会校园 |
分类: 个人经历 |
辞旧迎新之际,#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 #北京学研究基地# 邀请 #基地研究员# 座谈会在北京联大本部(北四环外)举行,有幸应邀参加,收获很大,感受很多。
一是见到老朋友,结识新朋友。比如联大张妙弟校长,北京哲社办的李建平主任,好久没见。听到老友新声,很是高兴。又如北大吕斌老师,中科学地理所蔡建明研究员,清华大学孟延春博士,特别是北京文化名人沈望舒先生,都是耳熟能详,却未直接谋面的“老”熟人。还认识到北京社科联、首师大的同行,幸会。
二是感叹北京联合大学的建设发展。以往路过北四环北京联大的校园,觉得有那样几个板式建筑已经与其教育地位相应了,而且是联合多处校区的分散办学,本部建筑够用的了。现在看到三处大型光亮的建筑拔地而起,还在寒冷的冬季抓紧施工着,一定是联大具有着新的强大发展动力。
三是会上听着校长、院长、基地主任等介绍学校教学科研情况,说到“外面看着不行,进来发现很行”的教育发展,看着《北京学研究报告》2012,以及《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北京卷》蓝皮书,《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理论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文集》、还有《古都文化史学术研讨文集》(联大文化遗产研究所编,出版社在封面上把单位名字印错了),郭超先生著《北京古都中轴线变迁丛考》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资助项目的成果,成就卓然。再看看联大的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小企业研究中心艺术设计研究所、文化遗产研究所、人居研究中心等机构设置和成就,着实改变了我对联大的印象。看来我们在与联大文理学院实现“校企”合作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还有进一步发展教育科研合作的空间。
四是会上提了两点意见。一是北京学研究基地以“小核心大团队”的发展思路,在编制有限的情况下,打造科技创新的平台,联合有关“北京学”的研究资源,群策群力,以小搏大,借力而上。二是适当增加对技术平台的建设,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图形图像技术的支持,实现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空间化研究和可视化表达。以中轴线和大运河、以及北京公园、工业遗址保护利用为例,如果没有位置地点、地名地图、遥感图像及定量统计分析的信息,那么再好的知识表达也不能充分传递科学信息,不能把生动真实的地理景象传递到读者的脑海中去。这一点可能与基地要求的“所有成果要求一定字数一定级别的论文专著”有些矛盾,可以转化在文理学院城市地理学科能力建设的角度去推进。在教育建筑基础设施之后,实验室和技术平台的建设也会是必要的条件保障。应该说从东城西城的网格化精细管理及“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等项事业的推进,促进北京学研究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强。
五是北京寒冬大雪后的出行,从四环外城西南往东北角的出行,非地铁还难以准时。雪后的街道行走,看到路边曾经为甘肃陇南规划成州机场的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看到有陇南武都朋友工作着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楼,感受起地方文化与人情冷暖来。翻看着师弟朱永杰博士写“北京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发展对策”一文,联想起我在甘肃陇南深入农业农村农民的经历,想到以往一出北大西门多年走过的城乡结合部六郎庄,看到以往乡间小村现在拥挤不堪脏乱差的居住环境,感到东部西部的城乡差异一样严重。发展农业项目似乎还算简单,对农村农民而言,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通路通水通电以及洗浴取暖、失去耕地后的谋生手段、特色产业、农民的教学医疗、村落文化活动到文明建设,事情多多,北京的市长区长一样面临着三农难题。
六是城市建筑危险突如其来。周六的风力也不算很大,走过北四环惠新西里路边的一个建筑,眼前就见楼顶小半人高的一面墙倒落下来,砸在三五米的眼前四散溅起。事不临头不知深浅,重创在前瞠目结舌。拆点砸死砸伤了。向业主和保安讨个说法,那又怎样。跟着老师和朋友走,逢凶化吉。
新年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