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life of past map 翻阅中华舆图志看地图学史和地理学史测绘科技史研

标签:
古地图舆图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善本文化 |
分类: 读书与评论 |
近日收到友人赠送《中华舆图志》,精致设计和装帧。不过实在说呢,有些软塌塌的。再看内容,序言,编例,目录,七章洋洋200多页,印制精美,尽最大可能的仿旧如旧了,好看。能够准确翻拍,精确重现这些舆图文物,难能可贵。对于杨子器跋舆地图,京杭运河图,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舆图(104幅)等大幅作品的数字化拼接、复制传播,尤为珍视。比如彩印长卷台湾地理全图,我们作静态平面艺术品精确采集复制的课题一定要学着试试,把近代比较精确的地图做到古今同名点匹配处理。past map, second life.比如雍正十排皇舆全图,乾隆京城全图,大清帝国全图,等等。
第一章第一页,天下寰宇图,说“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的世界地图”。元代如何,明代利玛窦如何(坤舆万国全图)。翻过来,明代清代有了世界地图,还算不算“中国古代”范畴里呢。二章疆域政区图,穿插着介绍宋代以后传统舆图的成熟和清代制图的近代化。才觉得以专题来分章节叙述地图史,这些共性的技术内容与是否用在疆域图关系不大。而且天水放马滩地图等时代特征的地图穿插在专题图里,未显示“现存最早”的意义。看到第三节“鲁国之图”,发现当年我拿碳素笔加黑的笔迹历历在目。神奇额。没说明墨线图是哪位摹绘的。刘天和的《黄河图说》,还是我在研究生时代往《中国水利》投稿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记忆犹新。在风景名胜图组里看到战国“中山王陵兆域图”陵墓图,觉得分类失当了。在交通通信图组里看到《陕境蜀道图》讲到宝鸡,宁羌,画出的山势和栈道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看到彩绘“天津城厢保甲全图”,年画一般,画出火车和工厂冒烟,轮船帆船的写意,生动有趣。色彩平和。后记看下来,由测绘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牵头完成等信息,以“项目组”集体概念署名,没见推出象曹婉如先生,李孝聪先生这样的地图史学者,有些遗憾。回头翻看我在2000年写《中国地图学史研究近况与发展设想》一文,这类汇编型的图集已不再缺乏。个人认为,从2013年的研究和技术水平看,一是需要更深入的专题研究,一是需要数字化精准采集复制和网络化传播,有可能的话作同名古今地物的匹配POI处理,实现古今对照的效果。
古代地图中图面效果最好看的,大概是《黄河图》,《河防一览图》、《京杭道里图》,多数是画家幕僚实地考察绘制的。由于进行了数字化色彩平衡对比度饱和度之类的处理,看着某些印刷品的棕色绿色(洛阳府图,九边图,三山五园图)距离原作有显著的偏色或偏暗,若干个例。也许在翻拍前应测定原品的RGB等色彩参数,彩喷或显示时进行对比。以棕色底色印刷黑色字,也难以看清。若干图件也许有数字放大印制,出现有格网状粗糙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