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北京、武都 三城记:城市生活笔记

标签:
慕尼黑德国武都陇南deutsch燕园清华文化遗产历史地理旅游 |
分类: 读书与评论 |
看过赵夏博士的《诗意地栖居-慕尼黑城市笔记》(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4月),想着留下些许文字记录感受的时候,觉得有意思的是满篇在寻找对甘肃陇南武都那片山川城乡的文字,而不是对该书主题描写的慕尼黑。因为共同的经历和记忆是在燕园和武都。在2008年的7月,各自从北京向西飞行。2009年的8月9月,各自从西部和西方飞回北京。08年初秋在西安,陕师大的朋友告诉我有位来自我任职地武都的同门子弟,到了2010年12月,才在燕园认识。在北京听到久违的如同唱歌般的武都话语,亲切感油然而生。看到绿色清新的新天鹅堡画面的封面,又联想到长期向往的德国和德语,只觉得第一行的汉语拼音应该是更符合主题的Deutsch。
一是在“我家房子建在一处较高的半圆形台地上,整个房前空地上的扇面都被父亲种上了花草树木。......哥哥姐姐在家乡的城市里都有各自的家,唯独我越走越远。”短短的文字,就是从安化、马街、武都城关、天水、兰州、北京的北大、清华到德国慕尼黑的足迹,从西南或西北的山区走向城市,或者把山大沟深的武都,舟曲、宕昌发展成萨尔斯堡那样的山地城镇,是类似的理想或梦想。
二是正在看书的6月23日下午,北京城区经历了多少年来少见的暴风雨,眼前的北太平路等处树木折损,道路成河,地铁进水,车辆泡汤。正看到书上的文字,德国除了机动车道和个别非机动车道为柏油水泥路面之外,大多数小路、室外空地和空闲地带,多采用古朴又生态的砖石沙土混合路面,直接化解大雨之后排泄不畅的问题。而在北京,即使在我常去的玉泉路国际雕塑公园东区,居然在上百米方圆的面积上完全用水泥地面,满眼空旷,夏日暴晒无比,大雨后积水成滩。哪怕采用“米”字间隔的草地呢,也是雨水资源化的有效方式。
三是土豆博物馆之旅。武都天水以及定西等地,对洋芋土豆马铃薯、苞谷番麦玉米棒子也能引申出丰富的故事,武都的洋芋搅团、蒸土豆夹酸菜,都是令人难忘的食物。不全在于多么美味,而在于亲密无间,热气腾腾的气氛。在汶川地震后的许多照片中,感人至深的就有一张总理在康县豆坪简陋的农家,与乡亲一起吃土豆、玉米的生动画面。白龙江畔西秦岭上开遍白色土豆花的山野,与开遍黄色油菜花的田野一样,给人在视觉上、心灵上留下深刻的记忆。明清以来引进的洋芋土豆和玉米产量高、对地形和土壤的适应性强,对西部山区的垦殖开发和人口繁衍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作者希望家乡武都能有类似的土豆博物馆,实际上已经有了“中国油橄榄博物馆”,花椒博物馆,徽县有银杏博物馆,成县有核桃博物馆,限于交通和宣传条件还不为人知。
四是德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对比着作者自己,很少有出门享受(北京)这座城市的动力。身处高楼大厦和喧嚣人群,早已迷失了自我,哪有享受和欣赏的雅兴。经过本硕博加上博士后的层面都在身心疲惫的工作和生活,归因在制度?文化?个人功利心呢。看得见的层面是福利保障制度,以自己的收入应对高成本费周折的教育医疗居住实在没有信心。深层次又觉得个人成就和精神诉求与物质上的富裕并无直接关系。在慕尼黑这样的“世界适宜居住城市”,有方便舒适的设施和全面的福利制度。在建筑拥挤,设施简陋的武都,却有着说三人就有亲朋,走百步遇上熟人的近亲社会,或近或远总有情,也有对生活热爱和享受,身心合一,随遇而安。从西方从西部,回到北京就觉得随波逐流,迷失自我。
五是瓜果花草与城市的魅力。作者是把慕尼黑与武都、安化联系着一起说。在国内其他地方的核桃算作干果,而武都、成县的核桃是鲜果,拨开青皮,白白嫩嫩又香甜(当然,即使有点苦涩味也是亲近原生态)。还有花椒、银杏、柑橘、樱桃,还有礼县苹果,两当蜂蜜,加上党参、黄芪、当归等中草药原产,都在耕作农业之外,增添了土特产和旅游的魅力,也成为亲友馈赠,加深友情的乡土礼品。一包来自西部深山的花椒、木耳,份量远远超出市场上买的烟酒糖(茶除外)。
再有对城市教堂的点点看法,在欧洲城市很普遍,在白龙江畔也有显著的位置,不过因为个体对宗教的认识和感知不同,对客观存在的以马内利堂及当地教民去重视、轻视或漠视。
顺着学术思维的惯性,作者的笔锋走向城市发展和旧城保护更新,进入到更大更广泛的话题。我的眼光又转向图书中的风景照片,回想我在瑞典丹麦奥地利的城市间行程,脑海中浮现成县-徽县-两当-凤县的山路景象,西秦岭嘉陵江上游的青山绿水好风光,生态保护和建设还堪与欧德相比,而白龙江流域的宕昌舟曲武都文县的生态建设、城镇建设和文化发展都是条件艰苦,任重道远。城镇文化丰富多彩,个人阅历融入其中。无论慕尼黑还是陇南的文武康成徽两西礼宕,友善和质朴的民风,瓜果与花草的物产,都是类似并相互关联的。再说到德语,也许以后能听到带有武都安化口音的德语硬朗之声。
Sehr g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