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生存或者适者生存:高考及其之后的录取
(2011-07-03 15:59:35)
标签:
清华高考复旦大学报考志愿港大奖学金北大教育 |
分类: 教育的道路 |
从高考考场下来,孩子对以乒乓球包揽冠军的题材觉得写着顺手,结果语文成绩高于预期,达到前所未有的132分,想着也许北青报会选上中学作文副刊。不过看过北青报几次2011北京高考作文选登的范文之后,似乎作文对功名成就的精英思想,强者为王败者寇的思想容易展开,慷慨激昂。而天赋不同,适者生存乃至无为而治的思想很难想透说透,也许这是时尚浮躁,为精英创新、功名利禄所累的思想源头之一。从“工程师摇篮”走向工程教育出现泛科学化,高新技术创业多好,谁乐意做技术工人或工程师呢。随着录取过程的展开,高等教育资源供需选择的矛盾自然就表现出来。
一是港中文、港大、港科技以全额奖学金吸引并录取北京及内地省份的高考成绩顶尖的学生,有评论说内地211,985高校舍得建大楼,上项目,装修门面,却舍不得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到了录取阶段,才发现北京在考前报志愿的一个好处,就是(暂时地)回避了高校争抢优质考生的矛盾。看到(在湖北省)复旦大学与北大、清华及所指某某院校争学生,签“预录取协议”,高分学生成了所在学校、所在县市、高校招生办多方争取的资源,声明严正,唇枪舌剑。
二是社会诚信的随意性。国球乒乓时被诟病的弱点就是以群体博弈来应对公平的竞技锦标,不厚道。而高考录取过程中,由于成绩不确定及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考前考后肯定有不少“预录取协议”。成绩出来之后,话语权就在主动的一方,双方不再平等,不管是图虚名还是要实利,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是都是合理。“协议本身没有法律效力”;最多是一声“我们向复旦道歉了”,over。复旦除了生气,发声明,又能怎样。面对着港大的高额奖学金,面对‘北清神话’及其受害者,内地学校一方面反对重奖吸引,一方面也无可奈何。谁让社会、地方、学校和学生这么功利呢。
身在社会,不是简单的说说公平、效率、诚信就能成事。强者和精英,或者高考700以上者是少数,从700到300,就是学习能力的正态分布,通过高考的筛选,走向各自的社会位置。所以,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在承认天赋能力有所差别的前提下,平和心态,实现自我,各取所需,各就各位,应该是社会普世的价值观和成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