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年的露天电影

(2020-06-02 09:08:59)
标签:

原创

随笔

文化

电影

露天电影,是在室外开阔的场地上放映的电影。电影放映的原理,是将胶片上的画面,通过光的投射呈现到银幕。所以,露天电影都在晚上放映。

在那个物质与精神都极其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成为我们的集体记忆。每当有露天电影的时候,一整天都处在期待和兴奋之中,哪个地方晚上有露天电影,那个地方就人山人海,仿如过节一般的热闹。但即使露天电影,那个时候也少的可怜,一年中只有一两次机会。
现在看电影成为一种休闲方式,电视网络公司的节目库非常丰富,只要定制节目点播,客户就能在家里泡上一壶好茶,靠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舒适地欣赏。

不过,现在我极少看电影,电视平时也基本没开机。在我看来,电视最主要的功能在于接受信息,在资讯高度发达,移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所有的资讯都能在移动端得到满足。

我的童年与少年,是在到处追电影的经历中成长的。我成长的那个年代,物质极度贫乏,比物质更匮乏的是精神生活。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尚属辛运,母亲工作单位的对面就是国营的废品收购站,“封资修”图书被送到这里销毁,废品站里的图书堆积如山。我平日里就到这里“淘书”,《红楼梦》、《封神演义》、《三国志》,甚至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一些作品,也都能在废品收购站淘到,《家春秋》、《东方》、《上海的早晨》、《简爱》、《巴黎圣母院》等小说,都能在这堆“废纸堆”里找到。收购站的“废纸堆”都是新书,大多来自图书馆或新华书店的书架上,因为不符合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在这里等待运到造纸厂重新制浆造纸。这些封资修的图书,虽然书本上的文字我还认不全,但满足了我童年的好奇欲望。
“废纸堆”培养了我阅读的兴趣,也奠定了我的文学基础。我在“废纸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废纸堆”懵懵懂懂的认知男女之情。

但比阅读更让我感兴趣的是电影,形象而且活动的故事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那个贫瘠的年代,文化生活几乎荒芜。除了八部样板戏,电影故事片屈指可数。看电影成为我最高的精神需求。春节期间,镇上电影院放映的电影几乎一部不落,甚至将除夕之夜父母给的数角的压岁钱,全部用于看电影。《小兵张嗄》、《鸡毛信》、《闪闪的红星》、《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地道战》、《地雷战》等影片不计次数观看,以致有一次母亲要求我在吃饭和看电影之间做出选择,我义无反顾选择了看电影。当然,电影看完回家,灶台上母亲还是为我热好了饭菜、

那个年代,对于孩子们来说,看电影是一项盛大而崇高的活动。

粉粹“四人帮”之后,一些曾被禁映的电影陆续得到解放。有天晚上,“小道消息”传,当晚的半夜,镇上电影院将放映《梁山伯与祝英台》。我决定蹲守电影院等待。果然电影院虽然大门紧闭,但外面已有不少的人冒着寒风等候。直到凌晨,一辆边三轮摩托车载着拷贝驶入电影院边门,电影院的大门随即也开始敞开,幸运的是当晚放映的电影无需门票,等候的人群蜂拥而入,电影院里顿时座无虚席,连过道上也是一片黑压压的人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戏曲影片,孩子们看电影希望有更多的故事情节,有更多活动的画面,可那天晚上,舞台戏剧的电影,全新的人物和故事,也让我入迷,并成为我至今喜欢梁祝题材音乐或戏曲的启蒙。

当年的电影没有现在这么讲究,一块白布用于投影,高音喇叭传递声音,略带沙哑的高音喇叭丝毫不影响电影的观看效果,屏幕上的人物和故事与观众融为一体,无分彼此,观众沉醉于电影的故事情节,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欢乐共悲伤。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通宵观看露天电影在七十年代中叶。此时,中国极其重视地震预测,中小学的课外活动小组有地震预测小组,每天观察水井水温,水质变化,天气异象等。有一次,传说当地可能发生地震,镇上邀请电影放映队在镇广场通宵放映电影。时值冬季,镇里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将居民全部赶到广场“避震”,全镇老百姓带着棉被,拖儿带女在广场席地而坐,裹着棉被看电影。那时我还小,放的什么电影早已忘记,半夜里迷迷糊糊的睡着了,直到天微亮才随父母返回家里。地震没有发生,通宵看电影的经历却终生记忆。

露天电影丰富了我的童年文化生活。相比农村的孩子,我是幸福的,至少我的童年有电影可看,知晓了许多故事,从电影银幕上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时至今日依然收益。

童年的露天电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