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原创互联网微博 |
分类: 记录 |
十年前的今天,我在新浪微博发布了一条信息“在新浪,一条围脖最终能走多远?不妨来做一下试验。有兴趣就转发,并请标明您的所在地。我们看看它走的范围有多广,走过的地方有哪些?
”9点27分成功发布。
在新浪微博发布这条信息的原因,是泉州师范学院邀请我为他们的师生作一场关于新媒体的讲座。当时作为新媒体平台的微博刚出现不到一年,还处在起步阶段,它的传播方式、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尚未有人深入研究。因此,我的讲座所能收集到的资料极其有限,希望通过新浪微博平台做一个实验,收集数据,让讲座更生动有趣。
2010年5月29日,星期六,双休日。休息日的9点27分或许很多人还未起床,但这条微博发布不到一分钟,就得到网友的回应。
标注所在地等信息转发、评论的第一位网友来自美国的波斯顿,第二位网友来自广东深圳,第三位是江苏苏州的网友。传播的路径,明显的出口转内销。随后,更多的网友对这条微博感到兴趣,几个小时转发评论量就达到千余条。
这条传播实验的微博引起新浪微博工作人员的关注。当天下午17点13分,新浪@微博小秘书
转发并呼吁:“一条围脖,织遍全国。欢迎有兴趣的脖友加入其中,一起努力让围脖的印记留在神州大地的每一处”。@微博小秘书
的呼吁立即得到网友的响应,网友纷纷转发并留下所在地信息,通过新浪@微博小秘书
的转播,实验微博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跑遍全国各个城市。晚上20点27分 @微博小秘书
再次发布信息:“围脖之旅出发不到12个小时,已经在近七千个地方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下一个12个小时里,它到达过的地方能突破一万大关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仅仅过了一个小时,新浪@微博小秘书
第三次发布消息,“这条微博在全国的博友的支持下,所到城市突破10000大关,并在英国、丹麦、日本也转了一圈”。“微博小秘书向各位博友汇报喜讯:在众博友的积极参与下,微博之旅到达的地点仅耗时13小时23分便突破10000大关啦!除了神州大地的东南西北中之外,它还到美国、澳大利亚、英国、韩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去溜达了一圈哦。衷心谢谢大家!”
次日上午8点多,为取得数据,我统计了这条微博在国内外的传播范围,其足迹遍布全国所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国外到了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法国、英国、丹麦、德国、卢森堡、加拿大、西班牙、智利、巴西、罗马尼亚、约旦、阿根廷、新加坡、马来西亚、爱尔兰、新西兰、苏格兰、墨西哥、卡塔尔、坦桑尼亚等20多个国家的70多个城市。
网友在转发评论时,除了标注所在城市之外,有的甚至标注了所在街道,还有的标注了所在小区楼栋。各地网友回复文字妙趣横生,为这条浪迹天涯的微博增添了浪漫的色彩,有的标注即时所处地点,如“世博园入口”、”尖沙咀“等,即时状态如“无锡车站准备去杭州”、“正转地铁2号线”;还有标明所在地特色如“小吃之乡沙县”,标注当地天气,等等。
一条为讲座搜集资料而发布的微博,获得如此之大的反响,出乎我意料之外;而我更没有想到的是,它还入选《中国互联网之二十年:1994-2014》,成为中国互联网”编年体“史的一个历史镜头。这场为讲座而做的新媒体传播实验,能成为中国互联网史上一个意义非凡的案例,新浪@微博小秘书
功不可没,没有新浪微博这个官方账号的号召,以当年我的微博极其有限的关注粉丝数,定然达不到如此轰动的传播效应。这次的微博传播实验,为我当年的那场讲座提供了充足有力的资料和详实的数据。
微博传播实验,同样引起媒体的关注,先后有《新闻晨报》、《泉州晚报》、《海峡都市报》、《东南早报》、《东南快报》等传统媒体报道了这场传播实验,新浪、网易、东南网、泉州网等网络媒体也做了相应的报道。有传播学的专家学者,把这场微博传播实验写入教材,作为经典案例讲授。
微博传播实验已过去十年整。十年来,更多新媒体传播平台不断涌现,但新浪微博依然是我坚守的阵地。因为我觉得,微博迄今仍然是最便捷最有效的表达与交流平台,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继续保持领先。
前几天,有微博网友再次翻出这条微博,时隔十年再次标注位置转发。当年那次大范围的传播之后,十年来偶有网友还会翻出转发,标注新的地理位置信息和状态,这也是一种乐趣吧。